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02版
发布日期:2016年09月02日
始皇诏令铜斛惊现高陵场畔
始皇诏令铜斛惊现高陵场畔
  近日,一口体型硕大的始皇诏令铜斛惊现西安高陵场畔博物馆,同时亮相的还有一只二世诏书青铜椭量。行家、藏友、物主皆称,该斛可能是中国唯一的始皇诏铜斛。 

    铜斛填补“史有录载,
  世无实物”空白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诸侯各国原有的度量衡给政令推行、赋税征收以及经济和商业的运行带来了诸多不便,于是始皇便继承商鞅统一度量衡的改革,统一度量衡。
  据持宝人高陵畅畔农耕文化博览园董事长闫国新介绍,这口桶形铜斛高25.5厘米,上下径30厘米,壁厚8毫米,实测重17500克,容积19327毫升。器腹篆书阴刻始皇帝40字诏令:“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则明壹之。”器身背面居中伸出2援5厘米高、3援5厘米长的方形槽框,系镶嵌一年一次的校验“检封”之用,可惜原装“检封”已经不知所踪,以致精确纪年、使用地区无从考证。铜斛阴刻刀口深峻、棱角分明,笔味、刀味、金石味扑面而来;同时,该斛通体绿斑红锈,包浆老道自然,品相完好无损,上沿下底则留有积年使用之明显磨痕。
  相关资料显示,“桶形秦量以陶质居多”,连“国博”“陕历博”这样的顶级博物馆亦未藏到一件桶形始皇诏铜斛。今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大司农平斛”,腹壁刻铭文一行:“大司农平斛,建武十一年正月造。”“大司农平斛”是由大司农监制、校量的“斛”,即国家级的标准量器,建武十一年即公元35年。经实测铜斛容19600毫升,折合每升为196毫升。以及后期搜集的铜斛,实测折算均在200毫升左右,由此看出,其沿用秦制,各地所藏铜斛也就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永平三年(公元60年)等寥寥几件,这些都印证了高陵场畔铜质带诏秦斛的唯一性。著名收藏家、文物鉴定师、中华度量衡博物馆馆长魏东棋先生指出,场畔铜斛的露面,填补了我国始皇诏铜斛“史有录载,世无实物”的空白。 

    什么是斛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后,以进位合理、量值准确的分、寸、尺制的长度单位,升、斗、斛制的容量单位,铢、两、斤、钧、石制的重量单位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制度。其中容量单位有龠、合、升、斗、斛五种,是用来衡量物体多少的。容量单位也源于农作物。
  《汉书·律历志》云: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以井水准其概。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矣。其法用铜,方尺而圜其外,旁有庣焉,其上为斛,其下为斗,耳为升,右耳为合、龠……职在太仓,大司农掌之。 
  据了解,当时是选取中用的大颗粒黍,用1200粒装律管,以井水平准其概,刚好装满。2龠为1合,10合为1升,10升为1斗,10斗为1斛,于是五种容量单位就全部完善了。 

  一斛美酒加礼物
  换个凉州刺史

  度量衡的统一不仅方便了计量,还衍生出了许多内涵深厚的量器文化,如“一斛凉州”。
  东汉灵帝时,宦官常侍张让独揽朝政,孟他求官不成,就以全部财产贿赂张让家里的监奴。监奴问他有什么要求,孟他要他当众人面拜他,结果来求张让的人认为孟他与张让关系好,纷纷去求孟他,孟他借花献佛转送珍稀礼物再加一斛美酒换了个凉州刺史。亦有了“斗斛之禄”、“万斛泉源”“渴尘万斛”等成语。 

  斛与圆周率
  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新莽嘉量”,是一件龠、合、升、斗、斛五量合一的铜制标准量器。《隋书·律历志》称它为“王莽时刘歆铜斛”,说明此器的设计者是刘歆。器壁正面有81字总铭。著名学者刘复曾据斛铭“方尺而圜其外,庣旁九厘五,冥百六十二寸”推算出刘歆在当时所用的圆周率为3.1547,已经达到了相当的准确度。比《周髀算经》所用“径一而周三”前进了一大步。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在中国度量衡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他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保证了国家政治权利的高度集中,经济的和谐发展,以及文化的通畅传播。这对中华民族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化艺术报记者 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