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记得六小龄童那句:“苦练七十二变,才能笑对八十一难”使多少人泪目吗?人们之所以受感动是因为,西游记中那只叫悟空的猴子,与自身有着太多的相像。亦如悟空一样,猴子作为中国传统备受关注的动物之一,始终有着自己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众多艺术家们的灵感来源之一。猴年开始第一天,渭南的篆刻大师常青就开始了他每日一印的计划,截止4月9日,百日“百猴印”。
本期《文化艺术报》带你走进常青的艺术世界,感受他在篆刻之路上的人生经历。
百枚猴印,各有千秋
从今年元旦起,常青就开始了他的“百猴印”计划,方寸之间,独具匠心。
采访中他告诉记者:“我平时闲逛时,只要碰到好的石头,或者是便宜的石头都会买,这样用的时候就不用干着急了。”在篆刻图案的设计上,常青老师亦是下了不少功夫,他的一百枚猴印章,没有一个相同的,而且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的寓意。如猴子爬在枫树上挂印,取“封侯挂印”之意;猴子骑在马背上有“马上封侯”之意;一只猴子爬在另一只猴子身上,取“辈辈封侯”之意。不仅如此,他还贴近生活,充满生活情趣。比如元月一日,第一枚猴印,就刻着一个猴子拿着福桃,寓意猴年吉祥。在植树节当日,他就刻了一只小猴子正在栽树,戏称:“猴子不光要吃桃。生态平衡要牢记”。篆刻与书法一样,越练越好,“只要提前设计好,将画画在石头上,刻起来都很快,我刻一个猴印半小时就完了。不过,只要在刻的过程中出现一点失误,就只能重新来过。”正是如此从选用篆刻用的石材,到每日篆刻图案的设计,以及一刀刀的刻画,常青老师都竭尽全力的去完成。截止4月9日他的百猴印章就已完成。
磨炼50年,初心不改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路走来,常青以篆刻艺术为荣,也因篆刻艺术而发愁。“篆刻艺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我刻了这么多年,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除了一些设计上的困难之外,就是刚开始刻,因用力过大,时常把手刻烂,当时没有创可贴,就用胶带缠着手,最后,在刻之前就先用胶带缠着手,以防刻烂。另外,石头比较稀缺,为了能找到可以刻的石头,找了不少地方。”
自他十几岁接触篆刻算起,今年已经刻了50年了,从当年文革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招工成为木工,木工生活中一次黑板报的制作使得他的才华逐被发现,慢慢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这一路走来尽管有着种种困难,但他对篆刻的热爱从未放弃。经过50年的磨炼,如今他的篆刻功力已是得心应手。
“常青”的艺术之路
临近古稀之年的他始终坚持着他的艺术之路,用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感染着更多的人。如今退休后常青老师在老年大学任教书法篆刻,他告诉记者:“目前为止已经带了6年课了。大家都学的特别好,也都很认真。很多人都没有基础,大家都是因为喜欢才来学的,也有一些年轻人来学。其中最大的已经80多岁。”6年来的教学生活他已经带了上百名学生,有的如今也是小有名气。
另外他至今一直坚持每逢国家重大节日或者活动,总要刻治几方印来表达自己的祝福。他曾为亚运会刻治的“我为亚运添光彩”、为黄河金三角老年书画交流展刻治的“墨舞丝绸路,笔歌金三角”等印章。去年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邮政作为“中国名片”发行的邮票、明信片、充值卡就收入了常青先生的篆刻和书法作品。在刚刚结束的里约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健儿表现优异,女排更是勇夺桂冠,为此,常青老师亦刻了一枚猴印,猴印上一只猴子跃跳而起,准备击打前方的排球,并取名《铁榔头》纪念这辉煌时刻。他说:“艺术没有尽头,只要可以创作,多少年都会坚持。”
文化艺术报记者 齐敏 吴嫚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