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艺术报记者 赵鱼羊
贺凌刚以书、画、印立足当代艺坛,是当代著名中青年优秀艺术家。
他的书法诸体皆能,尤以楷书最为擅长,书风以古朴注入魏晋之风而成为自家出世语言。
他的篆刻取法秦汉,能以意境入印。方寸之间变化出气势磅礴的语言,早已超出名家范畴。
他的国画以宋元山水之高古,集古典哲学一身,变化于水墨之间,营造出巧夺天工,师法造化的大家气象……
近日,《文化艺术报》记者采访贺凌刚先生。且看他在艺术的道路上,一路款款而来;在传统哲学思想的引领下,游走于书画印之间;于凡尘俗世之中,保持着一份对艺术纯粹而自在的追求。
不服输,孩童时用煤灰苦练书法
贺凌刚,生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之地——黄陵县的一个小乡村。
在18岁之前,他就在这块——北衔黄土,南连长安古城,中华五千年的风水宝地,孜孜不倦的吸收着养料,不断积累成长着。
贺凌刚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个知识分子,但由于历史原因,还是和黄土打了交道。
他父亲写得一手好字,闲暇之余,总爱写上几笔,对子女教育严厉。这让贺凌刚从童年时候,就对书法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喜欢和敬畏。
如果说,现在的贺凌刚,在对艺术的追求上有种不肯认输的牛劲,这大概除了他身上西北人特有的那股犟劲,多半也和童年时的一段经历有关。
贺凌刚回忆,小时候每逢过春节,乡里乡亲都会在他家排队,等着他父亲写春联。
写春联时,他都站父亲身旁,默不作声的看着。
有一年,在父亲给老乡写春联时,已经练字好几年的贺凌刚,主动提出,让他也来写几笔。
结果,一时紧张,有一个字写得不太规范。
还没等贺凌刚反应过来,脑袋上就挨了父亲一个巴掌,和一番训斥。
才读小学三四年级的贺凌刚,含着泪写完了春联,从那刻起,就咬牙暗下决心,写字一定要超越他父亲,让他以后没得说。
之后的贺凌刚,练字很勤奋,没有纸,就在黄土地上写;没有墨,就用黑煤灰掺了水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学毕业时,贺凌刚的书法获得了全县一等奖,在当地小有名气了。
贺凌刚的书法,由临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始,后来转向二王、孙过庭、赵孟頫和王铎行草学习,大量练习临摹之后,他又转向雄厚的北魏碑刻,在其中浸润颇多。他的字,笔法技巧娴熟,骨力苍劲,开合有度,风韵秀朗,一如他的性格中黄土的厚重和南方的韵秀并存。
义务为画廊帮忙迷上篆刻
贺凌刚说:“我小时候就有两个梦想,一是做个书法家,二是当个军人。”
18岁那年,由于家庭贫困,贺凌刚选择了参军,实现了自己的一个梦想。
命运指引着他,从南北文化撞击交融的黄陵,来到了全国文化艺术集散中心——北京。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与艺术的焦点,经济与政治的中心,贺凌刚不断求学、钻研、在书法、篆刻、绘画多个方面扎根生枝。
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对艺术的痴爱,加之夜以继日的勤奋努力,多方谦虚用心的学习,更受名师倾心教授,贺凌刚这棵艺术的大树,就好像是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于艺术的造诣上根愈扎愈深,他做书法家的梦想,也在北京得以实现。
来京最初,贺凌刚在部队里负责文书工作,这让他也有空余时间坚持练字。在部队短暂的两年里,他拿过六七次书法比赛的奖项。
步入社会后,他几经挫折,终于找了一份工作,在京城站住了脚。
有一天,下班和同事闲逛,在公司附近,贺凌刚发现一个不大的画廊,里边大大小小挂满了各种书画。“当时,就站在那个画廊门口走不动道了。”随后的两年里,一下班,就跑去画廊练字、帮忙。
这期间,他又迷上了篆刻,闲暇时间,除了练习书法,还学习篆刻。“有一段时间,平均每天要摹刻十几方印,直到凌晨两三点才休息。”贺凌刚说,“当时,也没钱买石头,就刻一方出来,钤在纸上,磨掉再刻。”
艰苦的学习岁月让他明白,学艺要懂得珍惜,自己必须刻苦……
贺凌刚临摹秦汉印,细致至极,每临一方印,都能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每个笔画,他都会拿出来单独研究,印上边的一个小的残破点或到头发丝的距离,都会受到他的重视。这个研究习惯,练就了贺凌刚对文字极强的造型能力。
在画廊帮忙时,贺凌刚结识了北京艺术圈的一批人,在与众多艺术家交流的过程中,他汲取众家之长,大大开拓了艺术眼界。期间,他有缘结识了中国书画篆刻大师石开先生。
导师列“学习计划” 需要下一辈子功夫
但凡大师收徒,都极其苛刻、慎重。据说,有的大师收徒,除了专业过硬,还要看八字合不合适。石开作为中国书画篆刻大师,也很少收徒。
2009年,机缘成熟。练字刻印多年的贺凌刚,师从中国著名书画篆刻大师石开先生,开始接受大师的系统指导,他的书法、篆刻,由此步入学术的高层境界。
艺海无涯,搞艺术是一辈子的事。贺凌刚一直记得石开先生第一次给他留的作业,是在一张纸条上写了十三条学习计划,包括字形、字体、笔画间架结构、线条粗细、临摹、篆刻等各种内容。
“其中仅魏碑一项,做深了,没七八年的功夫根本就下不来,要把十三条全做出来,根本就是一辈子的功夫。”贺凌刚说。
师从石开先生多年,贺凌刚不敢有一丝懈怠,每天在书案上,学习的时间不下于十三个小时,然后每个月都带着作业,去先生家请教一次。
“这么多年,先生一分学费没收过。开始,我带些礼物过去,后来先生说,你过来求学,就好好学,带这些礼物做什么。”贺凌刚对石开先生充满感恩。
“石开先生教学严谨认真,但对于字,却从来都不告诉具体该怎么写,只是让回去研究相应的字帖,要求自己领悟。每次检查作业,都会在认为好的字旁,非常小心地画个小圈;认为不好的字,说,这个字需要再调整一下”。
师从石开先生的岁月里,贺凌刚本身天资聪颖,悟性极好,加之好学勤问,对艺术认真揣摩,研习,他的书法也越发出落得质朴自然,宛如他为人单纯朴素的性格;他的篆刻,在方寸之间,也表现出岁月的沧桑和洗去尘垢的不俗。
贺凌刚的艺术,都注重一个“活”字。取古用今,“在不变中求变”,也是他一直遵循的艺术理念,就如他的书法,既浸于传统,又融合当代,不拘于一家,融会贯通。篆刻,能变能守,线条章法,沧朴自然,虽感岁月斑驳,但生命力蕴含其中,汩汩而动。
师从张立辰先生 大得画之精髓
古来书画印都同源,贺凌刚的才情,也是在书画印三个领域,相互辉映,郁郁勃发。
2010年,贺凌刚以全国唯一一个特招的名额,追随大写意花鸟画大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张立辰先生麾下。
随张立辰先生学习期间,他依旧勤奋,好学和钻研。结合书法、篆刻本身的造型能力,他在用笔、线条的控制力、留白等方面有了独到见解,让他在绘画中,进步超越常人,大得画之精髓。
贺凌刚的绘画和书法一样涉及种类繁多,人物、花鸟、工笔、写意,目前偏重山水。他的绘画,从书法篆刻起步,而入大写意花鸟画,再转山水,线条灵动洒脱;用笔考究,中锋侧锋并用;乱中有序,重气韵而少雕琢,石川山色,多有梦幻般纹理。
在贺凌刚的画中,每一笔均出有因;每一处布景,均让人看着心之所向。他的画更是暗合易理之道,每一处亭台,楼阁、树木、都是一处佳境,如天工之造化般寓意深长。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多年严谨的治学态度,让他的山水画和性格也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之感……
在艺术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作为全国中青年优秀艺术家,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贺凌刚一直保持着严谨、勤奋的治学态度,他的书法、篆刻、绘画三者相辅相成,在艺术之路上相映成趣。
这些年,他对于书法、篆刻、绘画的思考,从来没有停止过,连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钻研,也是每日必修。
贺凌刚的书画印,构筑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他不拘泥于一家一派,传统与创新并重。在三种艺术形式当中,追求着一种共性的平和,他从中国传统哲学的层面来解读艺术,在艺术表现上,更重视气韵和精神。
在他近期的作品中,渐渐糅合了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家思想。他不断从经典中汲取元素,提炼升华之后,再以书法、篆刻或绘画等手法表现出来。他通过对艺术的参悟,来丰富完善自我;用一份对生活娴静的态度,来完成对艺术的最亲近的体验。
“艺术是要养起来的”,所谓的养,就是闲,贺凌刚的生活,在匆忙繁杂的现代都市,透露着一种闲适,每天画画、治印、写字、读书、喝茶……在悠闲中,透露出一种不断沉淀,厚实、精韧的情操。
透过古典哲学的民族气节来看,贺凌刚的艺术有着西北黄土高坡的豪气,有着江南水乡的温润……这一切,都在岁月中继续交融,构筑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