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2016年08月19日
愿以武魂强民魂
愿以武魂强民魂
  白猿通背拳已被列入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为第三代弟子、有“西部蛇王”之称的李海燕女士。图为白猿通背拳传承人、三代弟子荣坤宇演练鸳鸯双钺。

  白猿通背拳的一大特色是“博”,其为集合多种技击套路之总称。包含十二形象拳,八趟翻子拳,数十种徒手、器械套路,以及扑击(散打)、合手(推手)、摔跤三大技击技术。图为扑击的基础训练。
  荣坤宇:1975年生人。中国武术协会会员,陕西省武术协会会员,西安白猿通背武术协会副秘书长,陕西白猿通背武术研究会高级教练。持有专业证书多项:中国武术五段、国家二级健身指导员、专业体适能教练等。 

  2016年的西安“秋老虎”肆虐,超过40℃的“桑拿天”流连不去。但在城市北郊的某小区里,却有一群孩子在不避酷暑地练习传统武术。负责组织他们练武习文的免费教头,正是“西安文景国术馆”馆长、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路氏白猿通背拳的第三代传承人——荣坤宇。 

  长安有一侠士
  初见荣坤宇,他一头短发,蓄短须,身着白色对襟半袖练功服,行止低调,言笑从容。虽谈武论战,却始终温润平和,不露光华。可当他走上练武场,精气神立刻为之一变,整个人峥嵘毕现,霸气逼人。这一静一动间的强烈对比,符合了记者关于“现代武林高手大隐于市”的全部幻想。
  现实中荣坤宇的经历行事,也确实佐证了对他“有古豪侠之气”的印象:七零后的他自幼习武,研习中外古今多种格斗技,做过武警,开过健身房,孜孜追寻理想中的拳术,直到八年前为白猿通背拳所倾倒,从此便全身心地投入了传承和推广传统武学的事业中去,并为此专门创立了西安文景国术馆。 

  他的武馆常年免费
  文景国术馆并非大众通常印象中的经营性武馆,这里的一大特色就是“免费”。
  四季茶酒不断,蔬果常新,是免费的,全部用来款待上门交流的文武同道、知交故旧、小小学员。有朋友无事上门,荣坤宇也不多作应酬,往往是打个招呼之后,客人烹茶自乐,他则照常在练功房里挥汗如雨。
  所有设施是免费的。武馆的目标是“文武双修”,所以不仅置办了运动器械,还准备了书籍笔墨,除了武术课,孩子们也会来练书法。所以常常能见到放学后的孩子背着书包往这里跑,兴高采烈地打一阵沙袋,然后趴在桌边安静地写作业。
  开班授课是免费的。“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只要愿意学,我就乐意教。”荣坤宇说,“也希望能通过教孩子来带动家长学武。”
  “免费”是商业推广中的“大杀器”,但“免费的午餐”有时也带来无奈。
  “有些孩子,刮风就不来了,天热也不来了——反正是免费的。但他们上跆拳道馆风雨无阻,因为交了钱不想浪费。”
  最夸张的一次总共只来了一个孩子。场地中间,人高马大的荣坤宇硬着头皮给一个六岁的小姑娘上课,背后五六个家长强力围观。
  “后来那一群家长在微信里给我的评价是‘精神可嘉’。”
  人对没有付出的事总是容易欠缺动力,但荣坤宇仍然想要把他的免费政策坚持下去:“现在我的生活压力基本上很小,已经有能力把兴趣放在首位。作为40多岁的人,是时候做一些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了。”
  而另一方面,相比为了考级拿证、为了考试加分、为了升学时有特长而习武,他更希望孩子们能够以一种更加纯粹的心态来学习武术:“为了加分、为了上个好学校,这样为了某种目的而练武,很难长久。我认为更重要的还是民族的尚武精神,能够代代相传的尚武精神,这才是我推广武术的根本目的。”
  令人欣慰的是,荣坤宇现在教导的几位小学员身上显然有着令记者汗颜的勤奋与坚忍。40益朝上的高温天气,即便地下车库也透着闷热,但孩子们练得一丝不苟。更重要的是,即便汗湿衣襟,他们的眼神里依旧闪烁着兴奋和专注的光彩。 

  锻炼人民之体魄 强健人民之精神
  与温润从容外表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荣坤宇身上时不时透露出的一股时不我与的紧迫感。而同样的紧迫感,记者也在其他一些非遗传承人身上接收到过。这种压力,往往来自于对一种文化衰微的惆怅,来自于对一种精神没落的焦虑。
  在当代,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标志性代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教育部推出的七个重点体育项目中,传统武术受到的关注力度仅次于足球。而“中国功夫”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更是毫无疑问地大火特火,打开电视满眼飞檐走壁,好莱坞大片里一半人在练“Gonfu”,小学生也会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但对于大部分国人来说,我们拥有的是一种叶公好龙、纸上谈兵的爱,更多的是热爱小说影视里那种飞花摘叶皆可伤人的武术,而现实中的打熬筋骨,苦练不辍则是避之不及的。
  “我们总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是对于传统武术来说,我们自己人民的热情都不高,何谈世界?”
  武术归根到底是一种搏杀技能,学武是一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成本、经济成本的活动。于是,在实用主义泛滥的年代里,我们免不了问这样一个问题:学武,有用吗?
  “当然有用!”荣坤宇斩钉截铁地回答。  陈智龙,29岁,荣坤宇弟子。他从小热爱武术,大学里练过散打,今年4月偶然看到荣坤宇在小区练拳,瞬间被吸引,就此结下一段师徒缘。他现在演练的是熊形拳。
  如何根据孩子们不同的身体特点安排学习时间、场地、项目,如何增强他们的兴趣,都让荣坤宇大费心思。但看到孩子们兴奋专注的样子,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荣坤宇教导孩子从文习武不肯收费,家长们只好用堆成小山的西瓜表达谢意。但这些水果总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某次荣坤宇的夫人打算切个西瓜吃,也被他郑重拒绝了。
  “我们武人推广武术,根本目的是为了推广尚武精神,以此强国、强种。我们看史料,日军侵华,为什么能一个班的士兵占领一座城?昆明火车站砍杀事件,几个恐怖分子为什么能造成那么大伤亡?我们的人民缺少尚武精神,在危急情况下就会变成待宰羔羊。
  “习武不是为了好勇斗狠,而是为了在突发状况和极端情况下拥有自我保护和保卫背后妻儿老小的能力。练武,也能够通过强健身体来强健精神,让人在面对突发状况时有更多精神的支撑。我们国家拥有国之利器,就能不惧外敌。个人也一样,出不出手是一回事,有没有出手的能力就是另一回事。
  “所以我认为练武是一件很迫切的事,不是说等我有空了再练,等我退休了再练,等我挣够钱了再练。总说‘等我有时间了再练’,那基本上一辈子都不会练了。”
  除了形而上的收获外,习武当然也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传统文化中往往医武不分家,荣坤宇也并不例外地成了半个大夫:
  “这些年习武最大的收获,是通过练武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多的了解,另外也能针对一些慢性病开出运动处方,例如三高患者如何进行有氧训练,颈腰椎不好的人应该如何锻炼等等。以我们白猿通背拳里的柔身术为例,就对颈腰椎和肩周炎等问题有辅助理疗作用。
  “传统武术的功法追求的是对自身机体状况的自如掌控。白猿通背拳属于道家南极门,常有人说南极门是‘神仙拳’,一套拳打完,人非常舒适,有飘飘欲仙的感觉。其实不是因为打了这套拳很舒服,而是因为你长时间练拳,对身体进行综合调理,所以才会有这种神仙般的感觉。”

  练武最难是坚持
  提起武术,提起师门,荣坤宇有无数故事可说,但他讲的最多的一个词,毫无疑问是“坚持”。
  与在武侠小说中得来的知识不同,荣坤宇告诉我们,普通人学武其实是没有门槛的。只要想学,总能找到适合你的拳种。
  “比如我们白猿通背拳,人人能练。它的难度很高,但主要高在吃苦精神、钻研精神方面。白猿通背很丰富,能挑出适应不同人学习的拳种。高的可以练螳螂,矮胖的可以练熊型拳,四肢短粗力量很强的可以练虎型拳,爆发力强的可以练翻子、劈挂等等。我以前也练过别的拳,但是遇到白猿通背之后,忽然发现这里从小学到博士后的内容都有了。技法非常丰富,无论你从哪个门入门,你有什么特点,在这里都能有所收获。”
  所以,练武唯一的、也是最大的困难,就是坚持。
  这种坚持既是精神上的,又是物质上的。
  精神方面,练武是辛苦的,一个动作要经历千万次的锤炼才能形成身体本能反应;练武是寂寞的,它会耗费人的大量时间和精力。
  而物质方面,“穷文富武”的规则依旧发挥着威力。中国传统武术的产业化刚刚起步,虽然有王洪祥、武僧一龙这样的草根明星因之功成名就,但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都很难做到以武养武。
  “练武就是一个长期自我修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面临种种困境:你要吃不饱饭了,要怎么练武?你要生孩子了,要怎么练武?你要孝敬老人,要怎么练武?这是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的困境。只有排除万难,坚持不懈,才可能取得成功。”  文化艺术报记者 倪尧/文 李明睿/图

【以武养武】
  武行,顾名思义,是靠武技吃饭的行当,我们在古典小说里常常看到的镖师就属于此列。到了21世纪,随着法治的日渐完善,武行的内涵有了很大的改变。支撑梦想前行的,除了一颗热诚的心,当然也少不了物质基础。那么,有哪些行业可以让怀揣武术梦的当代人兼顾现实生活和武学理想呢?对此,荣坤宇也给出一些建议:
  1、武行:在当代,人们一提起武行,想到的往往是戏曲影视演员。事实上,演艺界也确实对拥有武技者有着较大的需求。
  2、武术教员:无论是军队还是警界,都需要优秀的武术教员。散落在现代都市中大大小小的武馆,也对基础教练有一定的需求。
  3、安保行业:安保行业吸纳了大量的武技高手。其中待遇最好的要数高端人士的随身护卫、私人保镖,当然,这也对从业者个人的综合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
  4、当代武术商业推广日渐成熟,优秀的武者也可以选择走职业道路,参加各种武术比赛。其中佼佼者足以享受明星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