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齐吼秦腔”,这句广泛流传在陕西关中地区的顺口溜向外界形象地道出秦腔如同咥面一样,深深根植于老秦人的骨髓里。
而作为旅游城市的古都西安,游客在牛羊肉泡馍与凉皮肉夹馍对胃的洗礼过后,在钟鼓楼、大小雁塔与秦砖汉瓦对视觉的冲击之后,再去品一杯清茶,听一曲秦腔,这次旅行就堪称完美。
幕后演员多为各地剧团名角
“秦腔”是秦地文化代表的重要符号。只要梆子声响起,定能勾起多数老陕的美好记忆。但在流行文化的冲击下,秦腔和全国所有传统剧种一样,正被追求“新”与“快”的年轻人所渐渐遗弃。西安南门城墙下的酒吧,暮色里年轻人进进出出,而相距不远的戏苑却鲜有问津。不过在这种境遇下,依旧有人出于对秦腔的热爱,仍以茶楼的方式坚守着对秦腔的演出,为各地游客展示着秦地的古老声腔。
日前,记者来到西安东木头市的尚友秦腔茶楼。该地段是西安老城内文化场所的聚集地,西临钟鼓楼广场,北靠文化厅、易俗社,南有书院门、文艺路。不仅文化气息浓厚,市中心的地理优势也使得铺面寸土寸金。
走进茶楼,临门的吧台上摆满各式茶水酒品,大厅内紧凑地摆满了古朴的桌椅,大厅靠后中央是个小戏台。两侧墙壁悬挂着的字画和艺术家的剧照减去了茶楼的商业性,给茶楼增添了些许文化艺术气息。
在演出开始之前,记者来到后台,看到了正在化妆的王群利。她是茶社的常驻演员,也是专业的秦腔演员,师承秦腔大师郭明霞,之前在礼泉县剧团工作。从剧团出来后就来到这里驻唱。她说由于茶社舞台小,所以一般以清唱为主,也有折子戏的表演,但主要还是展示唱功,身段表演比较少。据她介绍,现在拿的是茶社给的固定工资,对于现状她很满足。当问到今后有何打算时,她说:“现在还没想过,只希望秦腔好起来。”
台前演出引观众热捧
随着观众陆陆续续的入座,晚八点演出准时在茶社老板梁庭僡的主持下拉开序幕。她最早是周至县剧团的专业秦腔演员,大厅里剧照中的人物正是她自己。一上台对观众表达欢迎之后,她就开始讲起了秦腔的戏曲知识。从秦腔的起源,到发展过程,再到行当的细分,给观
李济朴摄众在听戏之前先上了一堂戏曲知识课。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舞台两侧的屏幕上同时配有中英文字幕,而且翻译用词十分考究。
来自易俗社的国家一级演员温军海的《铡美案》,吼起来了。对于以此唱段开场,尚友茶社总策划、中国秦腔网总裁刘彭涛解释道:“秦腔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高亢粗犷,这也是西北人性格的特征,而外界对秦腔最初的认识就在于此,大花脸的吼又最符合观众对秦腔的想象,所以以花脸开场更能快速吸引观众。”随后三意社的当家花脸王建力的献唱又震撼全场。高亢激昂的净角唱罢,王群利又以哀婉的旦角唱腔为观众展示了秦腔柔美的另一面,可见在节目安排上,茶社也是下了功夫。
演出高潮不断迭起,不同形式的表演方式从多渠道展示了秦腔之大。秦腔木偶戏《周仁回府》再现生角硬功夫,东府碗碗腔皮影戏引得全场纷纷拍照,眉户《张连卖布》的精彩对唱让现场气氛达到巅峰,华阴老腔更使得观众争相上台互动。
来自武汉的大一学生李同学,19岁,从小喜欢看戏,之前多是在电视上看京剧和湖北汉剧,这次来西安旅游从网上得知有这个演出,就和家人一起过来了。她说这是她第一次看秦腔,茶社轻松的氛围让她感到很随意,这样看更开心。
来自渭南的穆女士说她是被亲戚带过来的,第一次近距离地看着演员不带妆的演唱,每一个真实的表情让她觉得很震撼,她表示演员唱的特别好,要是舞台能大点效果会更好。
演出最后的互动环节将要结束时,一位八十岁的老太太在家人的搀扶下登上了舞台,提出穿戏服的请求。当她穿上戏服,戴上凤冠后,摆了几个戏曲造型,面带满足地唱起了秦腔经典《三滴血》,“祖籍陕西韩城县……”唱罢老太太一个劲地对大家说:“我是老陕,临潼人,就爱看秦腔,今天玩的真开心。”
现状受众主打外地游客,经营加入团购等模式
演出完送走最后一桌客人后,总策划刘彭涛先生向记者介绍到,尚友本来是秦腔班社的名字。最先是1938年成立的集义社,于1945年在三原县张家巷改名为尚友社,原属秦腔一团,2003年至2004年间经过戏团改革,出现了尚友茶社,建在原来戏团舞台上,后因骡马市步行街改造等原因迁至目前地段。
当初成立之时,尚友茶楼和西安城内近20家秦腔茶社经营模式相同,都以“披红”为主,后来发现市场逐渐变味,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为了增加收入,演员们开始迎合一些茶客的低级趣味。而又因为这边是文化街,游客很多,好多都是冲着听秦腔而来。梁庭僡为了秦腔的发展越来越好以及茶楼的境况更加顺成,便找到刘彭涛老师,与他进行合作,共同商量经营模式和方案,最终做起了旅游市场。
刘彭涛说他们很少接待陕西戏迷,因为对秦腔熟知的人多喜欢看三个小时情节完整的整本戏,对于他们这种片段式的表演不能够满足,所以有陕西戏迷订票时他们多会建议去剧院看。而大部分客人是来自陕西之外,有不少是外国游客,客人多是提前在网上订票。
记者在了解尚友秦腔茶楼的时候,看到在各团购网上都是好评如潮,并向刘先生询问是怎么做到的,他表示并没有刻意去关注这些好评,重要的是在保证演出质量的情况下,把最正宗的、最传统的、最精致的秦腔传递给每一位游客,认真对待每一位游客,做好每一次演出。
心愿想做全陕西的戏种
茶楼不改初心,在成立之初就打出了全天有秦腔的口号。淡季,即使大厅只有一位观众,台上十几位艺术家也会表演近三个小时,且演出质量丝毫不打折扣,这最好地证明了这些艺术家对自己喜好事业的责任感。目前茶楼有十几位艺术家轮流演出,这些人都属正规剧团的名角,皆属实力派。
对于今天的整场演出,刘先生说他在做王群利《三娘教子》的字幕时有一丝小瑕疵,因为不同演员表演唱腔会略有不同。这次电子屏的字幕没有跟上的问题之后绝不允许出现。由于演出的不是整本戏,所以必须配电子屏字幕向观众详细介绍戏目,戏词,剧中人物,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唱段,了解秦腔。
刘彭涛说;“秦腔的本身魅力是毋庸置疑的,历史悠久,是中国戏曲的鼻祖,经过两千多年的沉淀,对秦腔有足够的信心。”对茶楼戏曲的后期发展方面,他表示会向“大秦腔”方向发展,做陕西的地方戏。合阳的线腔正在排演,乾县的弦板腔也在考虑引入。既然做成陕西地方戏荟萃,想法就是做全陕西的戏种,做大秦腔。秦腔不是一个单独的剧种,而是个大的声腔剧种。
陕南吃米不咥面,秀丽的汉水两岸听的是汉调二黄、汉调桄桄;陕北饮食离不开小米、土豆,苍茫的黄土高原上人们说晋语,听山西梆子。但细细考证,不管是南面的汉剧还是北边的晋剧,与秦腔都有着深厚的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大秦腔”依旧是三秦大地最鲜明、最直接的艺术表现。 文化艺术报记者 王斌 李济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