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6年08月12日
贺绍伦:用“匠心”录制戏曲节目
贺绍伦:用“匠心”录制戏曲节目
  从昆曲《蝴蝶梦》的传统经典折子戏,到秦腔《秦香莲》,再到京剧《马前泼水》,十余年间,贺绍伦已为多部戏曲类节目录制作品。贺绍伦说,录制戏曲作品就像一种艺术创作,需要用“匠心”去做,为中国戏曲事业留下高质量的历史资料。
  近日,文化艺术报记者专访华音网总监贺绍伦,走进他的戏曲录制世界。 

    从小生活在“戏窝子”
  文化艺术报:听说您从学生时期便醉心于中国传统艺术。能讲一下这段时期的经历吗?
  贺绍伦:在上小学时,我就很喜欢传统艺术,我爷爷喜欢听戏,经常带着我一起欣赏戏曲,当时没有电视、网络,只能通过收音机的喇叭去欣赏唱腔、念白、戏曲音乐。爷爷会告诉我每出戏唱的是什么故事,讲的什么道理,就这样我慢慢的对戏曲产生了感情。
  同时,我生于山西省运城区芮城县,这个地方是山西、河南、陕西交界处,这里不仅能听到山西的晋剧、蒲剧、上党梆子,也能听到陕西的秦腔、眉户,还能听到河南的豫剧、曲剧、越调、河南坠子、大调曲子、道情等极富地域特色的戏曲。河南、山西和陕西可是我们中国戏曲的“戏窝子”,所以对我的熏陶是很重要的。
    文化艺术报:您觉得学生时期的这段经历对您后来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贺绍伦:现在想来,这些经历对我不仅仅是一个爱好和一段时间的戏曲文化熏染,而是几乎影响了我的人生观。例如:《窦娥冤》里面的窦娥太冤了,以至于刽子手手起刀落,她的热血冲上几丈白绫,老天爷六月飘起鹅毛大雪;《打神告庙》里面的敫桂英不接受王魁的忘恩负义,海神庙前诉不公,自缢后人神共愤终取王魁之命;《七品芝麻官》里面唐成的经典名言“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种红薯”,这些戏曲里面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善恶有报等是“正能量”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深深影响着我,这也是我从事戏曲节目制作的依据,每个作品我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对待,从不马虎。
  文化艺术报: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制作戏曲节目?
    贺绍伦:在从事制作戏曲节目之前,我一直是从事传统音乐节目制作,直至今日,我也是“戏音双修”。我对戏曲的情感很深,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开始制作戏曲节目,让我觉得这仿佛是上天的安排。
  我看过很多戏曲电视节目,前辈们制作的许多节目都非常优秀,但也有一些不足。戏曲节目不能按普通的制作手段去做,必须要以特殊的方式呈现它,比如:有些地方要表现演员的脚上功夫,镜头却切到演员的上半身;有些地方是对手戏,镜头却对着某一个演员等,这都是戏曲制作过程中的不足。我将音乐制作与戏曲节目制作相融合,既使乐队的声音更加优美动听,也使演员的唱腔更圆润动听,从画面来讲,尽量避免了以上所说的不足。 

  录制昆曲为其他剧种奠定基础
  文化艺术报:您录制的戏曲类节目大多是昆曲、京剧、秦腔,其中昆曲最多。为什么选择这三个剧种?
  贺绍伦:当时我在杭州读书,南方文化的精致、含蓄、唯美给了我很大的影响。我刚开始和浙江昆剧团合作,所以录制昆曲,昆曲在表演上的特点是“载歌载舞”,只要唱就必然有动作,很难录,在这期间,我积累了很多录制技巧,这些宝贵的经验为其他剧种的录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腔的一些传统戏调度不大,更多的是大段的唱腔,演员跪在地上唱20分钟,你的镜头不能一直对着演员,要通过其他角色的反应来表达,这样既可以做到镜头语言丰富,又让观众更好地感知戏曲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京剧是我们的国粹,录制难度介于昆曲和其他地方戏曲。
    文化艺术报:你和各大戏曲表演团体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是怎样建立起这样的合作关系的?
  贺绍伦:很多合作关系都是朋友介绍的,对于我来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已经委托给我的戏,认真做好。在我看来,我的工作室还没有办法去做所谓的“量产”,毕竟这也是另外一种艺术创作,需要用“匠心”去做,去打磨。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把这些辛勤的结晶凝聚成影像作品,同时为中国戏曲事业留下高质量的历史资料。 

  录制过很多秦腔  期待在陕发展
  文化艺术报:您录制的戏曲类作品主要涉及浙江、北京、江苏、上海、宁夏。为什么选择这些地方?
    贺绍伦:因为在杭州的缘故,所以录制的节目相对多一些,现在我逐渐向西北地区发展。我身在南方,但祖国多姿多彩的戏曲艺术深深吸引着我,只要需要我,我都会全力以赴去做。
    文化艺术报:您录制戏曲类节目很多,那有没有陕西地区的作品?未来,有没有计划在陕西发展?
  贺绍伦:秦腔我录过很多,目前在陕西地区还没有作品,很期待有机会创作。此外,在音乐节目制作方面已经和西安音乐学院有着非常好的合作,与陕西各大戏曲院团的合作正在洽谈中,相信很快就有结果。
  陕西是戏曲发展最兴盛的地区,剧团非常多,不论是传统剧目,还是新创作剧目,数量与质量都是可圈可点的,而且有多年的发展和深厚的底子,很期待在陕西发展。 

    引发观众兴趣 艺术才能发展
  文化艺术报:昆曲、京剧、秦腔是中国传统艺术,它的发展也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一个话题。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这些传统艺术?
  贺绍伦:从剧种本身的发展来讲,和戏曲专家的共识是一样的,那就是一手抓传统,一手抓创新,两手都要并举。从戏曲行业来看,关于两手并举,院团和文化相关部门做得非常好,很多地方天天有演出,年年有新剧,但是年轻观众的培养却是盲点和弱项。
  看昆曲的年轻人挺多的,不论是冲《牡丹亭》的爱情故事,还是冲演员的“颜值”,都是拿出真金白银买了票去看戏,各取所需,剧团的票房营收增加了,日子也好过了;京剧是国剧,一方面靠国家资助,一方面全国的京剧进课堂;而地方剧种,一不是高大上,二不是政府铺阵,虽然也有观众,但前途堪忧。要发展传统艺术,就要引起观众的兴趣。
  目前,很多观众对戏曲还停留在“那是老年人看的东西”,说服自己不去看,所以年轻观众少。虽然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方式,让年轻人接触戏曲,但仍然让年轻观众产生“戏是可以免费看”的思想误区,所以我认为,应向年轻观众灌输一种新的看戏思想。
    文化艺术报:未来,在戏曲制作方面,您的制作理念是什么?
  贺绍伦:任何一门艺术都存在着发展问题,戏曲节目制作亦是如此。戏曲制作理念在于“音画俱佳,艺术升华”,既讲究声音好,又要画面精准到位,情绪表达到位。“艺无止境”适用于我的制作领域,使我不断探索前沿的影像技术。比如戏曲人物影像艺术、电影影像制作、戏曲电影影音制作,这些都是我不断思考的问题,衷心希望在我和剧团的共同努力下,戏曲艺术可以发展得更好!   文化艺术报记者 花明方 吴嫚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