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簪》剧照
《紫金簪》剧中女一号高寄玉
《紫金簪》剧中定海知县
《紫金簪》剧中丫环秋虹
《紫金簪》剧照 三十多年前,戏剧弦板腔《紫金簪》在西安上演,给老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十年后,弦板腔《紫金簪》因十一届艺术节展演又重新排演,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期《文化艺术报》带您了解陕西五大稀有剧种之一弦板腔的精彩世界。
◎ 三十年后再次上演引关注
据了解,弦板腔《紫金簪》在1979年9月参加“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后再没演过。2016年7月28日晚,西安市人民剧院内座无虚席,由乾县弦板腔剧团表演的剧目《紫金簪》上演,此次演出是陕西省文化厅主办的全省基层院团(稀有剧种)优秀剧目会演节目之一。
《紫金簪》根据《钗钏记》改编。戏剧主要讲述,宋吏部尚书高元贵有女高寄玉,许配夏昌时。夏家道中落,高元贵逼女退婚,女儿不依。高元贵遂借李善甫杀死丫环,嫁祸于夏昌时,告至吴知县,判夏昌时死刑。适巡抚来县,寄玉鸣冤,李善甫伏罪,寄玉与夏昌时成婚。
演出中,刚柔相济的优美唱腔,时而豪放悲壮、高昂激扬;时而委婉细腻、柔和清亮,感人动听;节奏明快的弦板腔音乐旋律,悦耳悠扬,鲜明地表达出了剧情与人物感情,把喜、怒、哀、乐的多种情感集中展示了一番。
演出结束后,一位老人告诉记者,三十多年前他就看过《紫金簪》这部戏,尤其是被剧中夏昌时三女伸冤时声情并茂、感人至深的哭诉等剧情深深感动,没想到三十年后还能再看到这部戏,很是激动。
◎ 弦板腔剧团演员平均年龄近50岁
自乾县剧团成立以后,《紫金簪》这部经典的戏剧俨然成了该剧团的招牌戏。乾县人民剧团弦板腔傅飞社团长介绍:“就目前社会的风气来说,《紫金簪》是一部好戏。现在的一些人思想都变得嫌贫爱富,而这出戏与反腐倡廉有关系,政治色彩浓厚,有教育意义。弦板腔是从老一辈艺人手中传下来的,我们要继续传承下去。”
虽然弦板腔深受大家喜爱,但后继无人。剧团演员年龄大多数都是40多岁,多年来没有招到过年轻学员,刘广和现在已经53岁了,仍是剧团主力军。傅团长介绍:“两个登台的演员已经年过七旬,还有一位81岁的老师傅虽然上不了台了,但仍关心着此次演出。”今年,是为十一届艺术节展演又重新排演。剧团每天排练9个小时以上,有时晚上会加班到11点。
虽然,2006年乾县弦板腔剧团“弦板腔(皮影戏)”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传承上依旧堪忧。因为下乡演出现在仍是剧团的主要收入来源,没钱也找不来人才和继承人。演员刘广和说:“现在弦板腔剧团陕西省只剩我们一家了,虽然是用乾县方言演唱,但并不影响非关中方言区的观众观看,演出范围涉及整个咸阳市以及渭南、铜川、西安周边。”
◎ “弦板腔再不保护就会失传” 弦板腔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是由该剧种主要伴奏乐器“弦子”和敲击乐器“板子”而得名。“弦子”亦称二弦或硬弦,乍一看像短身大音箱二胡,是弦板腔文场面主奏器,板子为弦板腔所独具,为武场面主奏器,相当于其他剧种的司鼓,敲起来音质悦耳,声音响亮,故称弦板腔。弦板腔之所以成为稀有剧种,在于它是由“皮影戏”演化而来,由乾县人民剧团将皮影戏搬上历史舞台,也是全国唯一一家弦板腔剧团。
据乾县人民剧团团长傅飞社介绍,1979年国庆期间,戏剧弦板腔《紫金簪》在西安上演,影响广泛,许多人看后不禁感慨万千,从此给老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3年,戏曲市场开始走下坡路,经济收入下降,无法支撑生活,演员都自奔前程,弦板腔瘫痪了十五年。
团长傅飞社说:“要不是弦板腔有自己的特色,早就失传了。目前因为剧团经济情况不好,对于弦板腔的宣传力度不够,外界好多人不知道。所以也想通过此次展演宣传这一剧种,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关注弦板腔。”
“现在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把经典剧目保护下来,关于稀有剧种未来的发展,要看国家的政策。”目前,濒临消失的弦板腔处境危急,戏剧爱好者强烈呼吁,迫切要求对其抢救保护,刻不容缓。社会各界一致认为,如不加紧抢救保护,弦板腔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艺术在短期内消声匿迹,那将对人类文明是一大憾事。
链接:
弦板腔在陕西是除秦腔之外深受群众喜爱的剧种之一。弦板腔起源于汉代,由早期的“影戏”演化而来,几经历史沉浮,至宋代最为盛行。其音乐弦律节奏明快,悦耳悠扬,唱腔刚柔相济,感人动听,能充分表达戏剧剧情。随着演进发展,弦板腔从早期的基本乐器“二弦”、“三弦”、“板”(又叫“袋袋”,分蚱板、二板两种),加上唱腔,故称“弦板腔”。其唱腔既豪放悲壮,高昂激扬,又委婉细腻,柔和清亮,能够表现各种人物的性格和感情,浓郁的民歌韵味不仅为戏曲爱好者适听欣赏,对不喜欢戏曲的人也易于接受。其流行于陕西关中乾县、礼泉、永寿、兴平、武功、咸阳、户县、周至一带,其中在乾县植根最深、流传最广。所演剧目有传统剧《桃园结义》《三请诸葛》《回荆州》等,也有新编剧《紫金簪》《白马血盟》和乾县当地文化特色的《武则天》等。
文化艺术报记者 花明方 吴嫚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