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6年08月05日
75年的坚守 他想让更多人知道碗碗腔
75年的坚守 他想让更多人知道碗碗腔
  碗碗腔艺人李世杰
  李世杰(右一)和赵季平(左一)、巩俐(左三)在一起
  李世杰和张艺谋在一起
  李世杰(前排右)在演出中
  从《秋菊打官司》中那段经典的“人面桃花”唱段,到《关中秘事》中的背景音乐,再到《侠客行》里的重要音乐背景,几十年间,李世杰老人已为多部影视剧配乐。《秋菊打官司》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电影中那一声响亮而婉转的叫板也同电影一起走出陕西,走向世界。而正是那一句经典的唱段,赋予了该电影浓郁的陕西特色,引得当时担当作曲的赵季平连连赞叹。
  作为西安市当年唯一一家国营皮影社“德庆社”的元老,李世杰唱的碗碗腔印在一代人心里。到现在,只要李世杰老人一亮嗓子,依旧会有人围坐在他旁边。
  本期,《文化艺术报》带您认识这位82岁高龄的碗碗腔艺人。 

  “父亲”引进门 学艺在个人
  李世杰1934年生于渭南的一个贫困山村,1952年加入西安市当年唯一一家国营皮影社“德庆社”,那时他是最年轻的一个社员。1956年加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为把皮影戏搬上戏曲大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期间,他演唱了大量碗碗腔曲目,其中比较经典的有《王允献连环》《卖杂货》《杭州卖药》《古城会》《丽娘投河》《借水》等十多出唱段。
  在那个戏曲兴盛的年代,农村一年到头都有戏,耳濡目染,李世杰自然对戏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说:“因为我父亲就是唱戏的,所以我7岁就开始随他学艺,12岁登台演出。”说起父亲,李世杰一脸崇敬。“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是他发现了我在戏曲这方面很有天赋,一出戏我看一遍就能学个八九不离十。当时学习碗碗腔就是为了吃饭,因为唱一次可以管四顿饭。并且住宿条件也好。”在采访中他不时摆出动作哼唱两句,不难看出他对碗碗腔戏曲的喜爱。
  他说,自己学习碗碗腔戏曲受了很多苦,“那个年代的冬天比现在冷得多,雪一下就是几寸深,我每天早上都要去练嗓,每次去练习的时候,我都拿一把扫帚,练习前总是要把雪扫干净,要不然实在站不住。唱不好父亲倒是不会打,他也舍不得动手,但是肯定会说我。咱自己也自觉……”
  碗碗腔有成熟的音乐、剧本以及完整的表演体系,它的唱词温柔细腻,歌颂的都是忠臣、孝子、才子、佳人等内容,主要的目的就是传承中华文化,所以在唱腔上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李世杰老人凭借自己不断的学习和积累获得了今天的成就。“当时我带了一班在临潼演出,前后用了两个月时间,演出结束后,我的嗓子唱‘倒了’,一年半唱不了戏。回到家后,因为演出人员少,还要继续唱戏,但只要一张嘴胸口就疼,当时都不想唱戏了,后来经人介绍请了当地的一位名医,给我开了三十副药,连吃了几个月才慢慢好转。” 

  给《秋菊打官司》配乐 让更多人认识了碗碗腔
  多年来李世杰先后给《秋菊打官司》《侠客行》《关中密事》等多部影视剧配过乐。他凭借张艺谋《秋菊打官司》,让更多的人认识了碗碗腔戏曲,并赢得了“碗碗腔王”的称号。
  看过电影《秋菊打官司》的人,都会对秋菊“讨说法”时作背景音乐的碗碗腔“唉——走哎!”记忆深刻,那就是李世杰的原唱。那段给电影增加了不少秦韵的唱腔,让全国观众领略了陕西戏曲的魅力。李世杰老人说:“当时我是通过赵季平认识的张艺谋,他让我给电影《秋菊打官司》配乐,我就带了四个人去了,因为剧本、唱词都很完善,所以我配得很快。”
  而后李世杰又参加了《关中秘事》的拍摄,一跟剧组就是两个月。当时,他不但要自弹自唱还得自个编词,李世杰说戏拍完后自己的头发都白了。“其实再苦再累也没什么,我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碗碗腔这门艺术,我希望它可以走得更远。” 

  年轻的演员要做到 “爱”“能”“会”“精”“化”
  李世杰老人打开一个包袱,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戏本子。“你看这是《博浪沙》,那个《十才子》讲的是王安石变法……好多戏,我把150多本戏都在脑子里记着呢,有时唱的时候,拿出来用眼睛一扫大半页就过去了,没有个好记性肯定是唱不成戏的。”看着戏本子,老人不由得唱了起来,“冥府不容通关节,阴曹哪里去说人情……”他说这是自己编的戏本子里的唱词。
  李世杰老人从艺75年,收了几十名学生,有些学生比自己年龄还大。“艺术这东西,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现在好多年轻人在艺术上不求上进,有些唱不出戏情、戏味,有的编词不懂得对‘韵辙’,有的不懂得戏里的典故。年轻人要在艺术上多下功夫,唱的好不好哄不了人。”李世杰说,他要把“爱”“能”“会”“精”“化”五个字送给搞艺术的年轻人。“爱”指的是对艺术喜爱。“能”指的是有一定艺术功底。“会”指的是要扎实地学会自己本门的艺术功夫。“精”指的是要时常练习自己学会的东西,做到熟能生巧。“化”指的就是要取众家之所长,把学会的东西都变成自己的。让他们好好琢磨一下这艺术道路上的重要五步。 

  碗碗腔才是 真正的稀有剧种
  碗碗腔主要盛行于陕西渭南(及其下属的大荔县朝邑镇)和西安、户县、绥德、米脂、洋县、西乡等地,2006年5月20日,碗碗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世杰是演唱碗碗腔的老手,他从7岁开始到现在都没离开过碗碗腔这个行业,发誓要把老一辈艺人的东西学成自己的东西。虽然现在82岁了,依然疲惫而艰难地坚守碗碗腔戏曲阵地。
  碗碗腔戏曲才是真正的稀有剧种,李世杰老人说:“碗碗腔被称为时腔,是有文化的人写的,整体唱腔温柔细腻,在当时很流行。”谈到碗碗腔的传承问题时,他无奈地说:“德庆社的几个创办人都去世了,就剩我一个了,但是我年纪也大了,精力不行了,我不愿意随便找些人来帮忙,那是误人子弟。其实不管是传承人还是继承人,都要有深厚的戏曲功底。碗碗腔体系很完善,但目前传承人大部分是农民,靠个人力量不可能传承下去,必须要有国家的大力支持。”
    文化艺术报记者 花明方 吴嫚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