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腔艺人送别陈忠实 图片来源:《大公报》 华阴老腔如何走出了传承的危境?华阴老腔和陈忠实先生到底有什么渊源?近日,文化艺术报对长期关注老腔的邢小俊进行了专访——
5月4日上午10时,陕西省作协大院追思堂前,11位老腔艺人,用“哭腔哀声”吼唱《白鹿原》片头尾曲,深切悼念一位让华阴老腔走向世界的大作家……
但是,很少有人能知晓,华阴老腔走出传承困境的艰辛过程,以及它和这位大作家之间的深厚渊源。
濒危老腔命运逆转缘于陈忠实推荐
文化艺术报:今年,“华阴老腔”和“陈忠实”是全国的两个文化热点,但很少有人知晓他们是有很深渊源的。
邢小俊:陈忠实老师是发现华阴老腔的伯乐!华阴老腔能走出困境并得以很好传承,先生不遗余力的推介、嫁接功不可没。
老腔在明、清两代曾经辉煌过,华阴境内有十多个班社,活跃在陕西、山西、河南一带。十几年前,华阴老腔呈现萧条之情状,能表演老腔的演员屈指可数。
2005年,陈忠实把华阴老腔班推荐给话剧《白鹿原》导演林兆华,一经在舞台亮相,濒临死亡的华阴老腔命运发生逆转——这是很关键的一点,如果没有先生的强力推荐,老腔也许还在濒危的境地盘桓。
文化艺术报:陈忠实先生一辈子业余爱好甚少,好听几句秦腔,尤其以华阴老腔为甚。每每听到忘情,就会哈哈大笑或是咬牙切齿、捶胸弹脚。先生的性格、骨气中与华阴老腔之间到底有什么渊源呢?
邢小俊:先生对陕西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和整体推进呕心沥血,他是在以自身的创作高度和人格、人品高度,塑造了一座如秦岭的巨峰。
老腔吼起来字正腔圆、音乐形象顶天立地,是豁达豪放、爱憎分明,撼天动地的艺术,这正同先生堂堂正正的品格一样。先生的作品中,多见金石有声、慷慨悲歌之士。大家的印象中,陈先生迟早说起话来,总是是非分明、斩钉截铁,绝不含糊其辞,阳奉阴违。
先生一生来看,本身就是一台高亢激越的老腔大戏,如今唱到高潮,戛然而止。他的离世给社会瞬间造成了大的震动,不仅仅是因为作品的艺术高度,更因为他的文学思想与精神风范代表着社会正义和人们的期望。他的全部作品,他的一贯的文艺思想与创作态度,他的人生观与价值取向,不见风使舵,不趋炎媚俗,代表了一种正确的方向和中国人渴望补充精神钙质的强烈愿望。
“是一把把钥匙合起来,打开了一把生锈的锁” 文化艺术报:回溯十几年,老腔文化的繁荣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走出困境之路也不是单一力量推广、推进的,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
邢小俊:是的。2006年,导演林兆华在话剧《白鹿原》中借“老腔辅助故事的叙述”,从而为改革后的老腔走向全国、走出国门提供了重要契机。王振中、张喜民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012年,使用老腔元素的电影《白鹿原》在全国热映,再次形成对老腔的强力宣传。
2014年,老腔再度登上《新闻联播》。
2015年12月5日,东方卫视《中国之星》节目中,谭维维《给你一点颜色》,把传统曲艺和摇滚乐“混搭”,亦算是传统戏曲剧种推广和保护的一次成功尝试……
2016年2月7日,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谭维维再次演绎《华阴老腔一声喊》,老腔与现代摇滚完美融合,让观众感受到了“黄土与摇滚、电声与弦乐的碰撞”。
政府的持续扶持和媒体不停歇地宣传也功不可没。2月15日,华阴市政府举行表彰会,为张喜民等老腔艺人颁发30万元奖金和“突出贡献奖”,获奖理由是“实现了多年来的‘春晚梦’”,极大地提升了华阴、华山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3月1日,华阴老腔亮相“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开幕式。4月2日,华阴老腔走进高铁列车。5月9日,警花陈卫在央视《星光大道》混搭华阴老腔,这也是老腔与民族唱法的首次“混搭”。5月16日,渭南市“文化根脉薪火相传——秦东非遗进校园”活动启动,华阴老腔等非遗项目走进校园……
老腔与各种艺术形式多样的融合,来自政府、民间等各方各层的推动,各种新闻形态的推介宣传,终于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合力——国家级“非遗”项目华阴老腔就这么活下去了,火起来了!对此,有人比喻“是一把把钥匙合起来,打开了一把生锈的锁”。
老腔从皮影中剥离党安华也是功臣
文化艺术报:听说老腔最早就是皮影戏的幕后配音。一次偶然的机会使得老腔从皮影中剥离出来的,是这样吗?
邢小俊:自唐代始,老腔的说唱形式一直与皮影戏融合在一起,老腔艺人处在封闭环境中,观众“不见其人只闻其声”。
2001年,一个偶然的创意使得老腔演唱从皮影中剥离出来,演员阵容和乐器增加了,演出场所变了。党安华就是促成这一改革的关键人物。一天,张喜民的戏班在城郊唱戏。党安华陪朋友去修葺舞台,只见台上皮影短兵相接,好不热闹,可台下却冷冷清清,只有三人。他掀起了帷幕“惊呆”了,张喜民怀抱月琴,仰头高歌的样子,他十多年未忘。学导演出身的党安华意识到,与其把皮影戏呈现给观众,不如把最原生态的东西呈现给观众。自此,老腔艺人们正式走上前台。
文化艺术报:那么老腔从皮影戏中剥离出来是不是变味了?坚守与传承是否水火不容?
邢小俊:传承与创新是艺术发展的两个面,缺一不可。纵观中外艺术史,没有一成不变的艺术。党安华和老腔艺人一起走过15年风雨。他认为,老腔之所以打动人,因为它是原生态的东西,把农民的憨厚朴实、艰辛豁达都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尽管和皮影戏剥离开来,但它的风格一直没有被破坏,它最大的魅力就是真实。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党安华也是老腔传承的功臣!
文化艺术报:华阴老腔为其他濒危状态传统曲艺的传承提供了哪些启示?
邢小俊:目前,地方稀有剧种的生存现状普遍堪忧,保护和传承是当务之急。除了政府的扶持,还有一些地方性的戏曲栏目致力于宣传推广,遗憾的是影响力都不如一档真人秀。
可贵的价值是,“东方摇滚”华阴老腔的发展,为非遗项目探索出一条发展路子——传统风格与现代审美的高度契合,在舞台上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没有变质变味,用对传统敬畏与诚意征服了观众。
时代变也要用新闻人的眼光凝视世界
文化艺术报:那么,作为记者,您为什么长期地、执著地关注老腔呢?
邢小俊:2005年第一次接触华阴老腔表演时,我也是被强烈地震撼了。当时我在华商报,想策划一次“中国最古老的摇滚——华阴老腔全国巡展”,最终没有实现,但我觉得这是新闻人的一种情怀和看世界的角度。关于华阴老腔的文章,却是在10年后的2015年9月5日,《听不尽黄天厚土这老腔一声》在《人民日报》上刊登。
文化艺术报:您在最近接受采访时提出“时代在变,媒体的职责和使命不能变”的观点,能详细叙述吗?
邢小俊:传播的介质和形式在变,新闻却肯定会永远存在。对于媒体,进化,创新,转型,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媒体的职责和使命不能变!
文化艺术报:那么,作为作家,您为什么长期地关注老腔呢?
邢小俊:时代在变,“书生意气、家国情怀”不能变。无论做记者还是做作家,都是价值观决定的。如今,我们身处一个丰富的时代,有多少好的东西需要媒体人去发掘、包装、放大给世人看。
除过巨著《白鹿原》,陈忠实一生引以为豪的一件事情,可能就是直接推动了老腔的传承。而这些没有多少读者知晓——这就是我持续关注华阴老腔的意义所在!华阴老腔与陈忠实,华阴老腔与白鹿原,华阴老腔与谭维维,引起了社会对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的关注,也为其他濒危传统曲艺的传承提供了可贵的启示——这也是我持续关注华阴老腔的意义所在!
文化艺术报记者 李明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