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6年07月29日
秦腔四大名旦之一李娟 成功是靠点滴积累的
秦腔四大名旦之一李娟 成功是靠点滴积累的
  武戏中她步履轻盈、武艺精湛,一招一式行云流水;
  文戏中她委婉含蓄、活跃灵动,一言一行细腻传神;
  生活中她仪态万方、卓越多姿,一颦一笑风采依然……
  《文化艺术报》本期带您了解这位文武兼备、唱做并举的秦腔名家李娟的艺术人生。 

  11岁瞒着家人报考戏校
  李娟出生于陕西三原县,从小就爱唱歌,老师同学都觉得她很有这方面的天赋,但当时身为教师的父亲严谨规范,以及在爷爷奶奶老一辈人耕读传家的传统观念下,并不支持她学戏,觉得做这一行会被人看不起,也没什么出息。
  戏校来招人时,她才11岁,当时背着家人自己偷偷去报名,当年戏校只招两名,她去的时候已经招满了。偶然的机会戏曲研究院又来招人,酷爱文艺的她,依然只身一人徒步走到县城,如愿以偿考上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员训练班。
  演员训练班分秦腔和眉户碗碗腔两个队,她被分到了眉户碗碗腔队。因此她的启蒙戏学的是眉户,也从此开始了她的艺术生涯。
 
  演武旦如玉树临风
  采访中不难看出李娟对戏曲的挚爱,她主攻刀马旦、正旦,同时谙熟秦腔、眉户、碗碗腔等陕西地方剧种。她告诉记者当年差点与秦腔无缘:“当时考试,唱的挺好的,十三岁嗓子出现“倒嗓”,差点与秦腔无缘。老师告诉父母,现在放假了,让孩子休息一段时间,如果嗓子恢复好了,再继续学习;如果没有,只能淘汰。到家后,家长没有训说,心里没压力,很幸运,自然过渡,嗓子慢慢恢复好了。”
  “刀马旦”相对于其他行当,下的功夫更多,演员必须经过严厉艰苦的基本功练习。李娟更是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果,“当时训练的条件不太好,只有一个食堂,每天早上五六点我就开始了一天的训练,等到八点大家到了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已经完成了第一堂功的练习,然后跟着大家再继续练,接着还会有学唱、文化课的学习,就这样一整天都在练功场。”
  她还表示“传统文化很深厚,可能一早上连一个动作都完成不了。戏曲讲究声韵、扎实的功底、基本的动作、要理、技巧,包括最基本的圆场,都要达到角色所赋予的要求,如果做不好,你的角色就完成不了。”
  说到启蒙戏时,她清楚地回忆到当时演的是眉户《挡马》里的杨八姐,第一次上台眼前漆黑,但想着老师说就当底下没有人,认真完成就好。在紧张中她做到不忘词,圆满完成了每一个动作。
  随着时间推移,李娟逐渐显现出扎实的功底,在扎靠、武打身、手、腿、足并动的一系列程式动作中,做到了“旗不乱”,“靠不掀’,“翎子不倒”。转身时“疾如旋风”;走碎步“如碾金玉”;掏翎亮相时如“玉树临风”,赢得了“西北第一靠”的美誉。 

  从武到文转身并非“华丽”
  李娟多年来先后在《盗草》、《杨七娘》、《三娘教子》、《杀嫂》、《打神告庙》、《迟开玫瑰》、《铡美案》、《王宝钏》等十余部本戏与折子戏中担任主演。通过对各种人物的饰演不断拓宽戏路,文武兼备,唱做并举,做功准确、干净、利落,唱腔激情饱满,音高气朗,腔圆韵长,高亢嘹亮,风格鲜明,人物刻画淋漓尽致,受到众多学者、专家及观众一致赞誉及认可。
  其中凭借秦腔古典传统剧《杨七娘》,她荣获了中国戏剧梅花奖,这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亦是对她最大的肯定。
  她也坦言为《杨七娘》这个戏付出了很多:“这是一个文武兼备的戏,这个角色需要唱、念、做、打并重,对演员的综合素质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从那宛如水上飘的圆场和靠旗出手,踢枪、抖靠等一系列行云流水的动作上,完美的展示了她扎实的台步,在人物塑造上她也通过了解《杨七娘》的历史背景,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理状态,着重刻画人物性格。“她是一位巾帼英雄,为了国家不惜牺牲性命,多年之后和失散多年的儿子相逢。那个时候年龄也小,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又是位母亲,所以从气质、气度等去练,要把巾帼英雄的气质演出来。”就这样通过细细打磨,先后一年多的排练,她将一个智勇双全、壮怀激烈的巾帼英雄的形象跃然台上,充满了艺术张力,令人赏心悦目。
  从《杨七娘》到后来的《王宝钏》,从武戏到文戏,李娟被人们称为华丽的转身,采访中,她表示:“我觉得不是华丽转身,转变是很自然的事。比如,《王宝钏》别窑之前,身上要有柔美的东西,我自己就要找这种柔美;到《探窑》,三十岁左右,很本色;再到赶坡就变了,十八年是一个历练,呈现的是稳重、娴熟、大方的王宝钏。”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她自己对艺术的不断追求,将旦角的俊美和端庄,阳刚与阴柔之美绝妙结合,她表示:“戏曲是一个苦差事,更是一个清贫的职业,要静下心来,搞艺术搞创作。”就是这样一份坚守的心,使得她的戏路空前宽阔,文武兼备。 

  “戏曲带给我的首先是做人”
  从荣获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到当选为“四大名旦”之一,以及被评为陕西省“德艺双馨艺术家”、“青年表演艺术家”、“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等的荣誉和称号,都是对李娟多年艺术生涯的肯定,她表示:“荣誉就是一种鼓励。不管梅花奖、四大名旦等,都是对我的一种肯定。也因为得了梅花奖,表演的一点一滴观众都会用梅花奖去衡量你。所以更需要从每一个细节去练好、演好角色。好多人就好奇,我飞跃怎么这么快。我觉得要严格要求自己,每次在排戏时我都很投入,成功也是靠点滴来积累的。”
  在种种光环下,李娟从不自负,依旧为人朴实、真诚,她多年坚持走在基层一线,为基层戏迷们送上了无数的精彩演出,她说:“去基层是很本色的演出,观众觉得亲切,也可以互动,自己可以离观众很近,戏场容易分散注意力,但自己认真演好。”对于剧场演出,她表示:“剧场里观众会更全神贯注地注视演员,更需高度严谨。”
  目前身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团长的她也希望将这份挚爱传承下去:“首先要继承传统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上去创新。比如环境上增加视觉感,音乐上要丰富,要给观众新的东西。”
  戏剧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李娟说:“我唱了36年,戏曲带给我的首先是做人”。这也正是她成功演绎经典的原因,她更多的是从生活中去感受角色。让角色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个体。戏曲人物源自生活,王宝钏的善良与对爱情的执着,杨七娘的家国观念等都深深影响着自己。
  文化艺术报记者 齐敏 见习记者 吴嫚嫚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