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艺术工作会议上,秦腔现代戏《家园》被文化部确定为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的开幕演出剧目。
作为我国最高规格的艺术盛会,中国艺术节剧目质量要求很高,通常只有省级、国家级院团的作品才能获得艺术节的入场券。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家园》出自一帮“杂牌军”之手——由渭南市秦腔剧团联合澄城县剧团、户县群星剧团两个基层剧团以及渭南师院艺术系的学生联合打造。正如文化部部长雒树刚所言,这样一部来自最基层剧团的作品,让人看到了基层文艺院团振兴的希望。
据介绍,这部戏在秦腔表演中还融合了陕南民歌、华阴老腔等地方戏剧元素,努力追求纪实和诗意般的表达相统一。《家园》讲述的是某地爆发特大泥石流灾害,不到百人的麻子沟村死亡人数达29人,市委书记张安民率领救援人员赶到,看到漫山遍野倒塌的房屋,张安民没有将目光仅仅停留在救灾上,他到灾民中走访,了解到受地质因素影响,劳民伤财的重建也会再度被自然灾害侵蚀。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只有整村异地搬迁,而这就意味着巨大的资金缺口,以及搬得出人却留不住心的局面。面对官员的反对,张安民没有武断,而是继续深入群众,倾听民意,最终下定决心将老百姓搬出大山,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重建家园。
这是一个改编自真实事件的故事,其大背景是陕西省提出的“陕南移民搬迁”计划,浩大的计划准备将240万人从祖祖辈辈生活的山林中迁出。与此同时,还必须考虑搬迁群众本身就是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的困难群众,将精准扶贫与移民搬迁结合起来,解决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问题。5月9日,《家园》在西安的首演大获成功。现场观看演出的文化部领导,拍板决定将该戏作为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的开幕演出剧目。
“5月份演出的《家园》其实是第三版,从2012年开始,我们就开始了这个剧目的创作。每个版本都是把之前的完全推倒重来,三个版本的《家园》从主题到内容再到唱词都完全不同,只有剧名是一样的。”在《家园》的编剧谢艳春、屈曌洁看来,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让作品越来越好。
文化艺术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