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发布日期:2016年07月08日
谈画家的文化素质
谈画家的文化素质
  窃以为,画家之重读书,
  目的全在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而提高文化素质则决定着
  画家的自身质量与其作品的质量,是其命运之所系。何以见得?
  一、这是提高画家气质的需要
  我国现代山水画大师陆俨少指出:“气质的好坏是关于学好画的第一要事。气质是创作的一面镜子,直接反映到创作上去。”
  一个人的气质,是指一个人内在涵养或修养的外在体现,是人的内在因素的外在自然流露,它是别人可视可感觉的生理与心理结合的外在现象。这种可视的表象,是要从对不可视的内涵修炼中才能获得,而这种内在的品质则主要取决于人的内在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的提高。
  文化素质是一种精神文化,从宏观角度看,包括科学、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其中科学是核心、基础,因此文化素质也可以说就是科学文化素质。从微观角度看,科学也可和文化并列理解,科学重在强调事物的客观性、强调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重在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文化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和阶级性,侧重于把握客观对象与人的关系,反映人对客观现象的态度。
  一个人包括一位画家之重要性,只有由此入手,才可以提高一个画家的气质。正因此,许多名家都特别重视读书。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指出画画之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代书画双璧的草圣林散之强调:“无论书法作画,总宜多读点书,才有气味。不然,徒事弄笔弄墨,总归有俗气。”“读书为了改变自己的气质,提高精神境界。”
  二、这是提高画家作品内涵的需要
  画家的奋斗目标说到底是为了画出高质量的好作品,既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又得到画界的认可,影响深广。而欲实现此目标,谈何容易!古人曾将作画的标准分为逸品、神品、妙品、能品几个层次。
  翻开中西美术史,从琳琅满目的名作中不难发现震撼人心的作品。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是取材《圣经》历史题材的作品,成为旷世经典;列宾的《伏尔加河的纤夫》取材俄国19世纪后期的现实生活,集中揭示了俄国农奴制社会的黑暗,其作品具有非常强烈的震撼力。
  可见,画家的着眼点既然要放到作品的内涵上,就必须在培育自己的文化素质上肯下功夫,乐此不疲地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这样才有希望达到自己所期望的长远目标,真正保证作品的质量。
  三、这是古今大家的启示
  历览中外古今画界大师、名家,无一不是饱学之士,其文化素质极其深厚并由此铸就了他们非凡而优秀的气质,然后才有他们光照千秋的不朽之作。
  达·芬奇是一个超群的饱学奇才,他不只是一个历史上少有的天才画家,他还是一个雕塑家,他为斯福查大公所造的一座骑像,是当时公认的神品。他又是一位建筑家、工程师,他为各地制定引水灌溉计划。他是一位第一流的学者。正由于他有着广博的学问,又有着他做事包括作画精益求精的追求和理想,加上他饱满的激情和坚持不懈的毅力,使他成为文艺复兴的最完美的一个代表。
  列宾在彼得堡美术学院上学期间,不仅受过严格的绘画基础训练,而且受车尔尼雪夫斯基等启蒙文艺思想家影响,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艺术观。并用三年时间到意大利和法国旅居,研习了古代和当时西欧各流派的艺术。他的作品题材既有现实生活的摄取,也有对历史题材的挖掘,还有反映革命者英雄主义的作品,思想极其丰富深邃,作品境界很高。由此可以窥见其文化底蕴的深厚。
  再看我国古代的大画家,哪一个不首先是文人学士?他们首先是学人,其次才是画家书家。在他们看来,首先是大量读书,充实自己,修炼身心,有一个高品格高境界,然后才是作画作书,书画乃心声也。从中国画的发展史看,较长时间内只是画家的一种兴趣之追求,是一种余事,唐宋以后才有了润笔费,之后才渐成谋生之道,一种职业。但不管怎么变化,他们总把读书作为第一需要,正因此,他们的作品才没有落入俗品和庸品,这也就形成了文人画、士夫画的风格,无点墨的画人绝然达不到的境界。诸如王维、苏轼、米芾、赵孟頫、董其昌、唐寅、郑板桥、八大山人、石涛、傅山、吴昌硕,等等,无不如此。
  中外古今的画界大师、名家虽经历各有不同,但他们的文化底蕴亦即文化素质之深厚却又是共同的,这也是他们终成大师而不为画师的根本原因。这还是他们对我国当今画界和画家们最珍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