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09版
发布日期:2016年07月08日
冯民生:艺术创作与教学必须紧扣时代需求
冯民生:艺术创作与教学必须紧扣时代需求
  《巍巍昆仑》120伊100cm
  《海滩》60伊50cm
  《天晴》100伊80cm

  ︽初秋︾120伊80cm
  《雨后》100伊80cm
   冯民生,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美术与艺术设计分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美协漆画艺委会主任、油画艺委会副主任。作品参加全国第八届、第十届美展等全国美展多次,并有50余篇学术论文发表于《文艺研究》《美术》《新美术》《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美术与设计》等刊物,出版专著3部,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 

  中国油画  中国化问题伴随始终
  中国油画现状:本土化出色凝练度不足
  文化艺术报:冯老师,近年来油画创作蓬勃发展,譬如最近一个月就有“中国精神”——第四届中国油画展巡回展等多场高规格展览举行,作为一位油画家和评论家,您能借此机会为我们介绍一下我国油画的发展状况吗?
  冯民生:第四届中国油画展巡回展以“中国精神”为主题,“中国精神”指的是在油画表现中融入中国艺术的审美趣味、中国文化精神。从展览作品所呈现的视觉样式和画面效果来看,其油画的中国化面貌非常明显,作品水平也比较高。但展览中也反映出中国油画界的一些普遍问题,即习总书记说的“有高原,没有高峰”的问题——随意的探索性的创作太多,语言的成熟、凝练不够,显得庞杂;在油画语言的探索上,我们还应该再提炼、再凝练。 

  中国油画发展:中国化问题伴随始终
  文化艺术报:“中国精神”指的是中国化的问题?
    冯民生:事实上,油画从西方传到中国一百多年来,中国化问题伴随始终。
  油画的根在西方,它是西方文化背景下生成、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画种,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一定要表达本土的、本民族的艺术观念、审美情趣,甚至文化精神。这必然就使舶来品的西方油画在中国要本土化,成为表达中国人思想感情的艺术载体。
  中国油画发展的历史经历了三个阶段:上个世纪30年代,林风眠、王悦之、徐悲鸿、常书鸿等我国第一批油画家在探索西方油画的实践过程中,尝试把中国的艺术元素、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能融入其中,那个时候就出现了油画的中国化倾向。
  上世纪40年代,董希文、吴作人,到西部去探索,拉开了追求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序幕,在50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化推向高峰。这个民族化过程不仅是一种理念,其实它表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增强,对新中国的一种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甚至制度认同。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国策的提出,随着国际形势的需要,慢慢地我们不提民族化了,随之而来的一种话语叫本土化,它是跟全球化相对应的,是更适合全球化时代的一种对艺术特点的概括。
  中国油画发展一百多年,用这三个阶段来概括的话,把油画的中国化,或者把它变成中国人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是一以贯之的,尽管在用词上、在表述上有变化,但是追求的目的是没有变的。 

  传统油画在西方被边缘化在中国蓬勃发展
  文化艺术报:当代油画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冯民生:在当下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西方在衡量艺术发展是以新为原则的,在以新为好、以新示好的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下,作为传统绘画的西方油画已经在西方被边缘化了,被过去化了。西方现在进入一种综合的、装置的,甚至是行为的艺术阶段。
  而作为传统的西方油画,在中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找到了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说中国油画已经成为世界艺术的一支奇葩,弥补了世界艺术格局对西方传统绘画的边缘化。究其原因,第一,油画在中国的从业队伍非常庞大,而且油画的传统在中国的各大艺术院校得到了很好的系统化的实施和探索。从中国油画发展的状况来看:一是从业者多,创作队伍庞大,而且从官方来说,有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中国油画学会,甚至还有地方上的油画学会等。二是,传统油画的体系在各大美术学院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还作为培养人才的一种知识体系在推广。从这几点看的话,西方油画现在在中国找到了发展的路。 

  中国油画面临评价标准模糊的问题
  文化艺术报:现在我国的油画发展主要面临哪些问题?
  冯民生:首先是中国化的探索仍然在进行过程中,我们的油画一直面临着一个评价标准模糊的问题。油画的评价标准本身就是西方的标准,油画画到什么程度好、什么程度不好?中国油画在本土化发展过程中,有的人按中国的标准来看油画,有的人坚持用西方的标准来看油画,标准混乱。
  文化艺术报:您认为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评价标准?
  冯民生:中国油画发展到今天,通过第五代、第六代画家的努力,油画从特色、从风格上都已经中国化了。而且在本土化过程中,油画的本质特点还是保留了下来。不管怎么本土化、怎么民族化、怎么中国化,油画本身的本质特征不能丢。比如说它表现现实生活的真实性、色彩语言的感染力、表达力不能丢,这些东西一旦丢了,那就不是油画了,就可以被很多画种代替。就如同我们在前几届美展中看到有些国画,中国画画得跟油画一模一样,甚至比油画还写实,这种画在多样化探索中应该有,但是把它作为一种趋势去提倡是不行的,因为它取消了中国画的本质特征。
  油画必须要具备油画的本质特征,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广泛的探索,甚至可以大胆的想象,但本质是不能丢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油画经过这一百多年的发展,达到了应该达到的一个高度,同时它作为世界艺术语言的一支奇葩,也给世界艺术作出了一些贡献。
  文化艺术报:油画家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冯民生:作为一个油画的从业者,首先要加强艺术的修养,提高文化素养;其次要研究艺术的创造规律,探索艺术的发展规律;再次,每个艺术家都有其时代性,有其民族性。所以这也是当代油画家要思考的问题:油画的民族性到底是什么?时代性在这个时代的油画中应该是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因为信息化时代、全球化时代,截然不同于农耕时代,也不同于工业化时代,时代变了,绘画语言要随时代变化。就像国画中,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油画也有同样的需求。所以我觉得油画家,一是要研究油画本身的规律,再者要研究民族文化,用中国的文化去经营油画的创作与发展,同时还要研究时代,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油画,什么样的油画才有时代性,这些都是现在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得好的话,油画创作就更加平稳,而且更加有当代性、时代性。 

  陕西油画  辉煌历史与严峻现实并存
  当代陕西油画必须解决专业队伍的思想观念创新问题
  文化艺术报:目前陕西油画发展是什么状态?
  冯民生:从历史来看,陕西油画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油画发展过程中的一支有生力量、或者说主要力量。延安时期的红色美术,确立了中国油画的发展方向,比如说50年代的民族化方向。所以,陕西油画在上个世纪50年代、甚至70年代,在全国都是走在前列的。同时还有国画的长安画派、中国油画的秦文美现象等等,所以陕西油画有很好的传统,有健康的基因。是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中国油画发展的油画大省、油画强省。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陕西油画在全国的影响慢慢减弱了,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陕西地处内陆,相对东南沿海,以及北、上、广这些城市,陕西的油画观念,或者艺术观念,相对比较传统,主要体现在我们油画家的思变与创新意识不够。
  第二,对国际、国内艺术的背景、变化了解不够,缺少外来的冲击。这个问题不光表现在油画领域,整个陕西艺术领域,相对都是比较传统的。
  第三,对油画艺术规律的把握上缺乏一些深刻的认识。比如我们看陕西油画,在题材上、在形式上,相对很陈旧。西安地处周、秦、汉、唐十三朝古都,陕西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豪感,但是这种自豪感不应该成为文化创新上的一种阻碍力量,而应该把它变成一种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把这种优势转化成当下的艺术语言,或者一种文化精神。
  第四,陕西油画或者艺术界研究新东西、吸收新思想、研究艺术创作规律还不够深入。油画为什么会在北、上、广有那么多领军人物?一,他们观念比较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比较容易受到外来文化因素、艺术因素冲击。国际化程度高,所以思想观念、艺术观念,甚至对待艺术的态度,都跟陕西的画家是不一样的,他们喜欢接受新东西。二,创新是一种艺术的本质特征,你不新,你总是那些老东西,也就没有那种视觉刺激了。
  第五,陕西油画家对材料的挖掘也相对比较传统,还是局限在我们现有的市场所提供的材料范围之内。其实在当代油画发展过程中,材料的跨媒介现象非常丰富,比如当代德国的新表现主义画家安塞姆·基弗、乔治·巴塞利兹,这些人的作品尽管保持了传统绘画的特点,但他在视觉上追求新的变化以外,在材料上也追求一种以油画材料为主、更多地吸收外来材料的融合。比如安塞姆·基弗,他的油画里边是有一些装置的,把一些材料,比如稻草、甚至一些木制品,都把它镶上去,但这没有改变油画的特征,而是把油画的语言给拓展了。陕西油画好像仅仅限制在架上绘画这种传统的东西上,思想上也没有从这个方面去拓展,这是我们比较传统的另一个方面的体现,这些都制约了陕西油画的发展,造成了我们在当代的、在全国影响不大的局面。
  所以陕西油画,乃至陕西艺术的发展,还是要抓“人”的问题,要从陕西油画专业队伍本身的素质与观念入手,从思想、观念、表达方式等等方面解决好以上的问题,才能使陕西油画历史的优势转换成现实的优势,上个世纪陕西油画强省的地位才有可能在这个时代得到体现。 

  高等美术教育  必须实现个性培养与综合提高的辩证统一
  艺术是思想观念的要求史、变化史
  文化艺术报:人的问题始终都是最根本的问题。那么作为一位美术教育家,您对当前美术教育有什么看法?
  冯民生:现在的美术教育,尤其是高等美术教育,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个性化的培养不够。我们在培养过程中,研究美术培养的规律不够,大多采用一种泛化的、程式化的培养模式,这样比较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受时代影响,现在的学生从一定程度上讲,对艺术的态度已经改变。原来的美术院校,学生来学习艺术是出于一种兴趣爱好,甚至把它作为一种事业。而由于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和就业形势等社会环境的影响,尤其自2007年扩招以后,我们现在美术教育的学生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都显得非常复杂。再加上学校对兴趣、对趣味性的培养不够,导致学生缺乏动力,或者缺乏发展的目标。
  而现在我们的大学,美术专业院校跟综合大学的美术专业院系共同存在的问题,是以技法为主的教育思想比较严重,忽视了这代年轻人的思想、观念,和灵魂性的东西的教育。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我们老师要有思想,应该把思想跟技术的发展结合起来。贡布里希说,艺术史不是技术的演变史,而是思想观念的要求史、变化史,所以说思想观念很重要。但是现在我们高校从事专业技巧教育的老师给不了学生什么思想,这也影响了高校美术教育的培养质量。技术、思想、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培养,以及缺乏思想,这一系列的问题制约着当代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人才培养。这些因素要解决好,美术教育才可能在人才培养中、社会发展中、甚至是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有力的作用。在全球化时代,在这个时代,不能关起门来办大学,要面向社会,甚至要面向全球,使我们的学生、老师眼界得到开阔,同时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观念得到更新。 

  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兼顾学生个性培养
  文化艺术报: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冯民生:以前传统的画家式的培养已经不适应现在美术培养的人才变革要求,我认为,现在应该是个性培养与综合提高的辩证统一。
  比如美术院校、专业院校,它们专注于个性培养,但是由于过分追求技术,过分追求专业技巧的提高,而忽视了作为一个人全面发展的要求。所以,我们现在的美术院校,每年这么多人报考,但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少。这就说明我们以前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代社会对美术人才培养的需求了。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学生,我们的培养目标不是培养一个美术人才,而是让他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心声、人格等等得到全面发展的一个人。如果一个人没有健全的心理、没有健全的人格,这样的人才培养是失败的。所以,美术院校也不能忽视对人全面发展的要求,要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适应这个社会的需求,这样他才能谋生,才能生存。在把人作为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好以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专业培养。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个性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结合起来,就是高校美术培养当下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作为我们综合院校的美术人才培养。我们的思想理念要与综合院校美术专业的培养理念结合起来。既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兼顾个性的培养,使他掌握美术专业知识、技能、技法、技巧,使他工匠性的技术得到提高。 

  陕西师大美术学院   依靠大学综合资源从事美术教育
  文化艺术报:请介绍一下您在办学实践中的经验。
    冯民生:陕西师大美术学院跟专业院校不太一样,我从事行政也十多年了,我的理念就是我们要依靠大学的综合资源来从事美术教育。我们师大是以人文社科见长的一所大学,有很好的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我们非常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修养以及全面发展。使学生得到应有的人格、心声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是我们的第一宗旨。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培养、个性培养,把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结合起来。所以我们师大的老师跟美术专业院校的老师不一样,除了专业创作以外,对论文的写作,对专业理论的研究等方面也是非常注重的,当然这也是大学对我们的要求。所以我们的老师本身就是一手伸向专业的研究、实践,一手又进行理论的提升、总结,甚至是理论的探索。其次,基于这样的一个特点,我们培育学生,不单是以美术教育为特色,还以培养中国的基础美术教育教师为目标,所以非常讲究综合素质的培养。追求人才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培养的重点,在此基础上才顾及到个性培养,顾及到兴趣培养,顾及到专业培养的提高,这也是我们美术培养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