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即将在陕西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决赛是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的重要内容,自然少不了关于“丝路”题材的作品。近日,陕西省艺术馆创作的音乐类作品板胡与鼓《丝路欢歌》,入围了陕西省“群星奖”音乐类比赛决赛第一名的好成绩,被陕西省文化厅推荐代表陕西参加第十七届群星奖全国决赛。
据陕西省艺术馆少儿部主任,也是《丝路欢歌》编剧之一的邵怡介绍,《丝路欢歌》在表达形式上,以崭新的构思,将板胡与鼓等打击乐巧妙结合,表现了新丝路欢乐腾飞、发展的新景象。地域特色鲜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有着较高的专业水准。从表达意义上来讲,《丝路欢歌》预示着新丝路又一次从丝绸之路起点——长安出发,展示了三秦风采,给人一种美丽陕西走向世界的气魄及新丝路欢乐腾飞、发展的新景象。
“2014年就已经开始做前期的准备工作,《丝路欢歌》初期乐器演奏主要选的是板胡,当时考虑的是板胡有地域特色,在陕西,板胡是秦腔的主要伴奏乐器,老百姓很熟悉。但后来考虑板胡形式太陈旧,排练的时候觉得有点单调,所以想加入鼓这种形式。中间有一段慢板,给人一种走过了很多路的感受,包括鼓,都是表现一种你争我赶,预示着一种丝路腾飞、发展的景象。而且到目前为止,板胡与鼓这两种乐器配合的形式还没有人尝试过。最后经过大家讨论,觉得鼓是一种可以提振气势的乐器,与秦腔表演艺术中非常有特点的板胡相结合排练后,感觉很不错,于是才有了现在这种呈现方式。”邵怡说。
此次陕西共有12件群众文艺作品入围,其中4件作品入围决赛,《丝路欢歌》能够作为进入决赛的4件作品之一,邵怡说很大一部分在于创新和大胆尝试。在吸收借鉴传统的基础上,从演奏乐器、曲子、表演形式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和尝试,“舞蹈前期板胡用鼓陪衬,鼓和板胡相互配合。后面先有一段鼓的独奏,然后是一段板胡独奏,板胡可以突出古老丝绸之路的故事。最后鼓声、板胡声互相映衬,可以催人奋进。”此外,她还谈到配乐曲子都是找专门的人写的,配合鼓曲、板胡曲。
参加《丝路欢歌》这一节目的演出人员共16名,除了一名来自咸阳,其余15名都是专门从府谷县文化馆选拔出来的群文干部。16人中有3个女演员,剩下的全部是男演员,年龄段在20岁至40岁之间。
《丝路欢歌》曾先后在铜川市、咸阳市等地,以学校、广场为中心巡演,举办了25场次的演出,使“群星奖”达到了“群众演、演群众、群众看”的良好互动效果,为广大群众送上了一台独特的陕北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