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6年07月08日
我与我们的十一艺
我与我们的十一艺
  7月7日,十一艺迎来开幕倒计时100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节是三年一度的中国文艺界最高盛会。自2013年陕西申办十一艺至今,三秦儿女已经为迎接它共同努力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
  如果说在此之前,中国艺术节对于大部分陕西群众而言还只能称得上“熟悉的陌生人”:纵然“群星奖”如雷贯耳、“文华奖”耳熟能详,但这些电视里、新闻里常常露面的“客人”距离我们的日常生活仿佛无比遥远;那么从十一艺开始,它就已经走近我们身边,成为咱老陕“自己的节日”。热情好客的陕西人铆足了劲,不仅要敞开大门,用孕育过周秦汉唐的博大胸怀把五湖四海的贵客“请进来”,更要把自家的好东西介绍到全国各地去。
  对陕西而言,承办十一艺是一次重大的机遇与挑战。
  十一艺是对陕西文艺建设成果最精华部分的集中展示。陕西是众所周知的文化大省,文学陕军、黄土画派、陕派相声、陕西爱乐乐团、百年易俗社……不拘传统与新潮,走出去个个掷地有声。
  十一艺是对陕西传统文化遗存的一次系统回顾、整理与筛选。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先民的智慧在广袤三秦大地上凝聚成无以计数的艺术结晶。其中一部分入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还有更多珍宝等待我们的发掘与保护。
  十一艺是对陕西群众文化事业的巨大促进。相比专业性极强、代表中国文艺最高水准的文华奖,“群星奖”是实实在在属于老百姓自己的奖项。它的所有作品都来自基层的群众文化工作者和业余艺术爱好者。备战十一艺伊始,陕西就提出“抓创作、出作品、创品牌”的总目标,制定《2014-2016年全省文艺创作规划》等方案,不仅以有力的资金支持为创作者解除后顾之忧,更邀请众多专家对筛选出来的重点作品精心打磨,保驾护航。
  十一艺是对陕西经济文化综合素质的全面检阅。从仪程规划到场馆建设,从商业推广到节目创排,从公共服务到艺术品展示;从各级领导到普通百姓,从省会西安到乡镇社区……围绕十一艺,陕西各界同心协力,高效运转,社会的每一员都在属于自己的岗位上为即将到来的盛会贡献力量。
  文化是有正效应的,无论是对于个人的“我”,还是对于全体市民的“我们”来说都一样。实际上,“我”与“我们”共同生活在同样的文化背景中,举办十一艺,正是用正效应的文化产品告诉民众: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文化、我们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文化;我们应该被什么样的文化所浸润。同样,通过举办十一艺,可以告诉每一位民众“我是谁”,“我该如何爱我的城市,爱我的家乡,爱我的祖国”。
  一个不热爱家乡、不尊重传统文化的人还能爱谁?那些自怨自艾、缺少文化认同者,将在这次充满正效益的文化浪潮中得到洗礼。
  那么,“我”和“我们”都该怎样迎接我们的十一艺呢?请用敞开的胸怀,迎接来自全国的优秀文化。让我们走出家门,带上孩子和老人,走进十一艺的各个会场,去参与、去欣赏、去接受这些正能量的文化,去传播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浸透灵魂,给我们插上中国梦的翅膀,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