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2日董颖夫在柳青墓园宣读祭文 卫星摄
路遥在柳青墓前
2009年,首届柳青文学奖颁奖后贾平凹等拜谒柳青墓 柳青,中国当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副主席、政协陕西省委员会副主席。
他的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生活气息浓厚,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
柳青亲身实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献身文学事业的精神,植根农村的作风,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刚正自律的高尚品格至今影响和激励着我们。
柳青以作品魅力和人格魅力树立起一座丰碑。这座丰碑映射着他坚定的信念、坚强的党性、坚韧的意志,更体现着他为民的情怀、唯实的作风和勤政清廉的形象。这种精神历久弥新,穿越了时空,跨越了阶层。
当年如火如荼的“创业史”,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不断被注入新的内涵。时值柳青诞辰100周年之际,“中国梦”的号角正鼓舞着我们开创新的“创业史”。让我们共同回顾这位文坛先驱的事迹,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惟公元2016年6月12日,陕西省柳研会暨各界文化人士衔哀致诚,谨备时果鲜花敬献于我人民作家柳青之墓前,且祝之以辞曰:
柳青,原名刘蕴华,1916年7月2日出生于陕北吴堡县寺沟村。少年时,柳青在本村念书三年。1928年到米脂县上高小,他大哥在北京大学读书参加共产党回陕北。受其大哥影响多次参加社会活动,接受了革命教育。1928年5月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他考入绥德师范开始阅读《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籍。1934年柳青初中毕业后来到了陕西省会西安,考入西安高中,对文学的兴趣更大,阅读了大量的苏联文学作品。升入高二不久,发生了“一二九”学生运动,西安学生积极响应,他负责西安高中的学生刊物《救亡线》编辑工作,宣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6年负责学生会的《学生呼声》编辑工作,随即被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在上海《中学生文艺季刊》秋季号上发表了第一篇散文《待车》。1937年又到《西北文化日报》副刊当编辑。又考入北师大、平大在西安办的临时大学。后转至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协工作。1939年至1940年以随军记者,文化教员身份转战山西抗日前线。出版《地雷》小说散文集。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的三年,到柳青深入生活来到陕北米脂县民丰区三乡做乡文书。根据这一时期的生活积累,他在乡下写成了长篇小说《种谷记》的初稿。1945年9月,组织上调他到东北,他把初稿带到大连,他负责接收和整顿一个书店。1947年出版长篇小说《种谷记》。随之又回陕北。于1951年写出了以战争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铜墙铁壁》。
写成《铜墙铁壁》的当天下午,他就参加创办《中国青年报》的工作,担任报纸的副刊主编。半年后他又要求离京回陕,他要从互助组起,参加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全过程。1952年到长安县担任过县委副书记,不久就在皇甫村安家落户。
柳青认为:作家要认真生活,不认真生活的人就不可能认真创作。直到1966年文革被迫离开长安,他在长安整整工作生活了14年。
1956年他将合作化初期完成的几篇散文收在《皇甫村三年》一书。1957年写成《狠透铁》。
1954年他就写出了《创业史》初稿,经多次修改,1959年倾注他六年心血的多卷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一部出版。
1966年以后,柳青被关进“牛棚”,身心受到了巨大摧残,面对邪恶他表现了一个真正作家的铮铮铁骨,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周总理关心他的创作和健康,1974年又重返长安,在病床上修改《创业史》第二部,为给人民留下更多的精神财富,他奋斗到生命的最后。
1978年6月13日,柳青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63岁。遵循柳青生前的遗愿,柳青的骨灰安放在皇甫村神禾原畔,永远和长安人民和皇甫村群众生死长相守。
柳青百年是一个革命作家成长最终完成一个“大写的人”的百年,柳青百年就是一个人、一个作家的《创业史》。
在柳青诞辰百年和逝世38周年之际,我们大家来到先生的墓前,深深的缅怀先生。向先生表达我们内心永远的思念。
皇殿之大木必生于幽林,文坛星斗必产于民间。共和国初诞,百废待兴,文坛虽华光灼灼而毕竟巨星未现。柳青深知“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乃关乎国运民生者也。为时立 命,为民抒心,实为文章之宗 旨。文者,人之心声;人者,文 之根基,故不以民族之兴亡, 国运之昌衰,人民之苦乐为立身之本者,虽智盛言博,才识弥远亦未能有惊世之作。欲求文章经千古,必以丹心照汗青。不知时旌之所指,不谙民心之所向,而求为文章之清流汰浊,净化人心则无异于缘木求鱼。读书万卷,白首蜗居之徒,无接地气而不问民众之呻吟,唯事藻饰,吟风弄月,或猎艳觅奇,涉淫步盗而自醉自赏者乃游弋溷藩之蛆虫也。
有鉴于此,柳青坚辞长安县委副书记之职,唯任常委,深入皇甫村,潜身虔心十有四年!
十四年之中,沉入生活底层,与皇甫村民朝夕与共,爬磨滚打,心心相印,融魂化骨,成为一介圆满浑熟之皇甫人。十有四年,日月非浅,母牛下犊,亦犁耧架车;初生婴儿,亦荷担砍樵;年轻壮夫,亦白发早生;红颜少妇,亦届妪老。一百六十八阅月,五千七百一十回日出日落,夕晖朝阴,阴睛雨雪,与皇甫村人共鉴共赏,共喜共乐。东家翁骂儿,西家妇怨姑;南街北巷,邻居拌嘴、寡妇偷情,淫贱盗女、少艾谈情,夫妇调笑,孕妇串门,老马下驹,母猪配种,桃红杏酸,柿树挂果,乃至蟆河水涨,蛙游鱼跃,草木荣衰,鸟鸣犬吠,猫儿思春,公鸡啼辰……诸事诸物,无不烂熟于心。尤于村民男女老幼之心机运筹,心池浪涡,颜容变化,语气声态,万分关注。典型人物之生命旅程,机遇败毁,以至其举手投足、鼻哼嘴撇,无不把握精准。村民之命运与柳青之命运皆依时代之弦律或应合、或逆反,然后临窗布笺,握管濡血以成当代文学史上之鸿篇巨著《创业史》。
此书之出,声动全国,饮誉远近。以其独特之视角,描绘新中国农村一段历史激变之画卷,影晌全国尤其是陕西一代代文学人。步其踪而循其道,开陕军东征之先河,路遥陈贾,乘势而起,呼号麾戈,创陕西文学之伟业,靓丽中国文坛之天幕,宁非柳青精神之光华耶?
习总曰:“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耍人民。”写民心,抒民情,扬正气,淳世风,乃作家之神圣使命,而唯其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心入、情入,方可望有使贪夫读之而自廉,懦夫读之而自立之巅峰精品问世;若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者,莫可望其项背也!
不经洪炉,难成纯钢;不经炼狱,难为精魂。柳青一生信仰共产主义,耿耿忠心可鉴天日,虽或笔端恣意,亦不涉党纪国法。然十年浩劫,隔离审察,祸及身家,精神折磨,皮肉摧残,爱妻自尽,儿女零落,酸楚饱尝。幽囚牛棚,铁骨铮铮,抗言直辩以求真理。“解放”后,渴读中外文史哲学,深沉思考,呼唤中华传统美德及民主法制,多有忠虑之惊世鸿文,一代文星思想之闪光,精神之升华,人格之健美,足可存留后世而不朽也!
人民之作家,共产主义之忠魂,柳色青青,伏惟尚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