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0版
发布日期:2016年06月17日
“时髦”是为了打破文化隔阂
“时髦”是为了打破文化隔阂

  70岁开始学电脑、编视频的“时髦老头”
  在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已经81岁的“陕西省终身艺术成就奖”获得者雷达老先生又一次“火”了。为了传播“秦域文化”,他在70多岁时开始苦学电脑,编辑视频节目,网络点击率超过2200万人次,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时髦老头”。
  这位“时髦”的雷达先生何许人也?翻翻他的事迹,网友们又一次被震撼了:
  雷达先生曾经担任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文化厅艺术处原处长,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陕西省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等一系列重要职务。
  他创作和研究领域包括音乐、戏曲、文学、民间文艺、方言学等门类,受文化部、中国民协、中国音协多次表彰奖励。2015年,获“陕西省终身艺术成就奖”称号。
  1996年退休后,他退而不休,继续致力于民间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雷达认为,没有年轻人的参与,非遗保护终将因为缺乏后劲而中途夭折。所以,他以耄耋之年投身互联网大潮,苦练电脑技术,寻找网络热点,只为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他有意识地吸收青年人参与鼓乐、皮影等有关非遗活动,使其在观赏、参与中,扩大眼界,加深理解,增强兴趣,激发他们对非遗保护的热情和积极性。
  在他的感召下,一大批年轻人积极投身“非遗”文化保护工作,他创立的“陕西秦域文化传播中心”,绝大部分成员都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主要来自于陕西各大专院校的志愿者有200余人。
  “秦域文化”是什么?
  雷达自幼受“耕读传家”家教和韩城秧歌等民间文艺熏陶。1954至1958年在读陕西师大中文系期间,就喜欢研习诗歌、作曲创作。1962年起,他多次赴陕北、陕南和关中农村采风,足迹遍及三秦大地。期间,由于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集成志书”编撰的经历,他写了《论原生态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保护“韩城秧歌”的思考》等不少颇有见地的文艺评论。经过对历史范畴地域文化的纵横考察,他提出了“秦域文化”的概念。  民族民间文化,都是以其地域
  性的特质而孳生、存活、衍化并发展的。据史载和习惯,陕西简称“秦”。秦域,自然是涵盖今日的陕北、关中和陕南三大块地域的了。但雷达认为,就文化的历史纵横继承、流播、发展和“方言是该方言区民间文化的基础”而言,“秦域”之地,就不宜只按当今行政区划来划分,而应按历史上自然形成的方言区文化的概念去划分。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这些方言区文化的科学研究与有效保护。如此,“秦域文化”,自然也就涵盖了当今的陕西全境及邻近的甘肃(泾川、秦州、天水等泾渭流域)、宁夏(盐池一带)、山西(临近的黄河流域地带)以及四川、湖北、河南等同一方言区的文化。如晋北山曲、二人台、晋剧;陇东皮影、道情、曲子;晋南蒲剧、迷胡、秧歌;川北清音、弹词;湖北花鼓、锣鼓草等,都与陕北、关中、陕南方言区同类文化艺术相近或通融共享。
  不是所有文化遗产都是优秀的
  被问及是不是所有的非遗都值得保护,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保护什么,雷达回答:“当然是有选择的。不是所有文化遗产都是优秀的,也不全都是保护项目。正因如此,国家才有按审批程序论证、确立非遗保护项目的制度,并张榜公布,施行保护。在谈及文化传统时,要冠以‘优秀’二字,就是表明文化遗产有优劣之分,真伪之别。是要认真鉴别和论证的。当然,在鉴别、论证的过程中,要慎重,要科学。”
  纯商品化的所谓保护是被扭曲了的最有害的理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侵袭、干扰,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都面临失传、消亡的危险。除了自然消亡外,目前还有一种危险的风气,即:以保护为名把被保护对象商品化、市场化。
  雷达认为,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扭曲和破坏。他引用自己2003年一篇题为《论原生态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论文中的话:“对非遗客体的忠实保护,是对原生态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原则。”纯商品化的所谓保护,“是一种被扭曲了的最有害的理论,是一定要予以严肃批判的理论。如果听之任之,任其泛滥,必将使保护工程受到抽筋断骨的伤害,就会挖掉保护工程的基础。”如果发现,必须纠正,绝不含糊!
  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见了”!
  西安是周、秦、汉、唐13个王朝的建都之地,由此而成为文化向全国乃至沿丝绸之路,向国外辐射、传播的源点。因其文化积淀很深,更应加强保护。而目下的状况,令人担忧。
  雷达说:“如作为古老戏曲初级形态‘傩戏’的陕北‘赛赛戏’及‘靖边大秧歌’,已经消亡,会跳陕南‘端公戏’的艺人,已寥寥无几。而类似土法纺织、造纸、榨油的手工艺作坊,也少得可怜。常有古建筑庙宇、住宅被毁,而皮影手工雕刻也遇到被机器雕刻代替的危险。”
  他还列出诸多例子:“1962年采风的陕北原生态信天游不见了,1963年采集的陕南牛歌、哭嫁歌、祭歌也没人唱了,以往最流行的关中东路曲子班社也大多解体了,就连自己村里的‘得锣子’打击乐也无影无踪了……凡此种种,都说明抢救的必要。”
  传承,必须打破年轻人与传统文化间的隔阂
  “‘非遗’保护,贵在传承。不以老带新将技艺传给青年人,其保护是无法实现的。”
  雷达表示:“2003年我应邀参加了文化部在北京召开的一个征询对文化部民族民间文化(那时还没有保护“非遗”的提法)保护方案意见的座谈会。会后,我深感老一辈(如我们这一茬的文化人)是受传统文化熏陶成长起来的一代,而如今的青年人,却成了与传统文化隔离了的一代。为了拉近青年人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动员他们参与‘苏州论坛’会后逐渐推开的非遗保护,就有了筹划成立以青年为主机构的想法。”
  “陕西秦域文化传播中心”成立之后,高效地开展了一系列有关西安鼓乐、秦腔、迷胡、碗碗腔、老腔以及皮影、剪纸、木偶等保护、讲座、展演活动,受到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民政厅、西安市文体新闻广电局的重视与表彰。目前,参加这个机构的志愿者,已有200余人,主要来自各大专院校。他们为这个社会服务组织,带来朝气蓬勃的活力,显示出青年一代做民族文化继承者、发展者、弘扬者的光辉前景。

文化艺术报记者 李明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