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北新向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捐赠作品
嘉宾领导在开幕式上
2016年《村口》30.5cm伊40cm 布面油画 陕西美术博物馆藏
张勃兴、张斌、王胜利在画展上
王家春、韩宝生在画展上
郭线庐、赵万东、贺荣敏等在画展上
崔振宽、郭全忠、李相虎在画展上
美院老教授们在观看画展
众多学生在参观画展
研讨会现场 6月7日,由中国美术馆、陕西省美术博物馆、西安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二○一六·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须其自来——谌北新油画艺术展”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隆重开幕。
原陕西省委书记张勃兴,原陕西省省长张斌,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西安美院王家春、郭线庐、赵万东、贺丹、贺荣敏、姜怡翔,陕西美协主席王西京,文化艺术界肖云儒、崔振宽、王金岭、郭全忠、马继忠、戴希斌、杨建兮、郭北平、张立宪、万鼎、宋亚平、邢庆仁、冯民生、巨石、刘西洁、钟国昌、潘晓东、何军、谌北新及夫人杨健健等出席开幕式。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罗宁主持。
本次展览是谌北新油画回到他生活和工作的地方(陕西)的一次大型汇报展。展出谌北新不同阶段的代表性油画作品200余件,集中展现其艺术成就与艺术气象。这些作品以四时节气为切入点,通过“春山”“夏风”“秋水”“冬雪”四个主题,力图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中诠释谌北新的风景油画。在画展开幕式当日,举行了画展研讨会,来自陕西和北京的60余位艺术家对谌北新的艺术成就进行了研讨。本报将研讨会资料加以整理,以飨读者。
研讨会发言摘要
郭线庐(西安美术学院院长):谌北新教授长期扎根西北从事油画艺术的教学创作与研究,曾任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教授,培养无数优秀人才,为西安美院美术学科建设发展、尤其是西北地区油画艺术教育和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作出卓越贡献,深受陕西美术界及我院师生爱戴。在中国当代油画风景领域,他是一位个性特色鲜明、绘画风格独树一帜、富有创造精神的画家。他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气韵生动”的美学原则,继承俄罗斯绘画传统、尤其是丰富的色彩表现力,将中西画融会贯通,突出色彩力量,形成中国特色,成就了中国风景油画艺术探索上的新高度。
王西京(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谌北新油画展从北京载誉归来,也是陕西美协一件盛事。谌北新老师是当代画坛一位具有卓越贡献和成就的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位陕西画坛德高望重、备受大家尊敬和爱戴的老艺术家。在当代画坛油画领域,应该说谌北新是把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欧洲油画的传统表现手法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完美地结合的一个典范。他的油画所表现的创新精神、写意精神、中国精神也是民族精神及人格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张宝洲(西安美术学院教授):谌北新老师是我的恩师,我是属于第一届。现在我很荣幸地办了油画工作室,老师有三个,学生有两个,我要感谢谌北新老师。从小谌北新老师就栽培我,毕业的时候我分到山区,当时谌老师非常大公无私地把他在陕南画的画都给我临摹。我有一些作品是当年临摹谌老师的,就是这么到陕南去了。在大巴山工作了三年,高考的时候谌老师第一个给我写信,让我考西安美院。我的成长是和谌老师有关系的。
贺荣敏(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一直以来,谌老师平易近人,为人低调,爱岗敬业,辛勤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油画人才,为西安美术学院的教学、科研和创作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从三个方面对这次展览谈谈感受:第一,是东方写意精神和西方油画表现的完美结合。第二,是现实色彩到画面色彩的艺术转换与艺术升华。在谌老师的作品中,对色彩的表达,色彩简洁明快,具有动感和极强的感染力。第三,对写生创作互为一体,他作品的表现远远超过写生的范围,而进入二次创作的一种境界。写生与创作互为一体,融会贯通,不仅仅是老一代艺术家的坚持,也是我们从事美术教育应该反思的一个问题。
王胜利(西安美术学院原院长):谌老师在徐悲鸿之后、新中国培养起来的艺术家里面极具代表性。在中国美术、尤其是中国油画的发展当中,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在陕西美术的影响。谌老师把西方油画里面的本质,特别是色彩搞通了,搞得很彻底。把西方的油画和中国的艺术思维和中国本质结合起来,他的画里面能看得出来西方色彩的丰富性和强烈性、明朗和饱和色彩的应用,同时也可以看出来中国画挥洒自的笔法。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不是表面上的,是精神的理解。谌老师不仅是一个油画大家,对中国油画的发展有贡献,他还是资深的艺术教育家,从事艺术教育多年,培养了大量的艺术人才。
肖云儒(著名文化学者):我是谌老的四老:老同乡老同学老朋友老粉丝(他与刘勃舒同为南昌一中高我七八年的校友)。他的艺术启发我们:艺术题材上,须其自来,忌秀外力,创作技法上,须其自来,离形得似;生命状态上,须其自来,悠然自在。他一生低调,艺术地、悠然地生存着,却是中国油画界永不缺席的存在。
张颂仁(艺术评论家):看他的作品,愉悦感在哪里,是人们对生命的熟悉,对生命的喜悦,还有看画里面可以看进去,看进去才能达到趣味。谌老师能够进入到一种意境,是真正的能跟中国绘画的趣味结合在一起,这种趣味就是从物象里面找到精神性,在文化上的一种差异和精神上的一种差异。谌老师真正是把一种外来的语言消化,不但是消化,还是变成自己的东西。大家觉得他的画是抽象,他其实是有物象的,这种从油画的表现物象,表现世界的写生,再走出来的一种手法,是从谌老师这个路子里面找到了消化的传统艺术画。
张渝(美术评论家):第一,回到中国文化的诗意上,在上游,中国的艺术精神有王维为代表的,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谌北新的历史经历中也有现实一脉的艺术。第二,回到家庭背景,这样的背景让人更容易走向中国油画。谌北新的艺术创造,更是因为有了整个家族培养出来的古典背景。第三,谌北新的创作不仅仅有古典诗意,他讲究神韵,在精神深处触碰杜甫的诗意境界。第四,他满世界寻找的激情中,有孩童般的兴奋,他在痛心中探寻人生的坡度和层次。他的作品是诗,是诗意的表现,也是诗意的存在,他是一座山。
韩宝生(西安美院副院长):谌老师在艺术方面,对艺术诚恳,真诚并有感而发。他对自然充满热爱,用自己的眼、自己的心来感受自然。另外,谌老师对色彩的表达,达到非常高的高度,自始至终充满着作为艺术家的感情和激情。
黄申发(西安美术学院教授):谌老师的画,一是有色,二是有意,三是有味,四是有音,五是有品,他的画品格与他的境界是合在一起的。他的油画是大油画,有中国的高度,有世界的高度。
崔振宽(著名画家):我对谌老师的画的感受,第一个是色彩强烈,第二个是大写意的精神,很多的用笔手法都跟中国画的用笔非常接近,象征着其中共通的地方。
赵拓(油画家):谌老师对绘画的理解,对色彩的把握都是极其出色的,绘画对他是一种精神需要。他无论画大画、小画,总是能够融为一体,他的作品总能让人感觉到画画的状态很好。谌老师在中国油画界是不可替代的。
王金岭(著名画家):我喜欢这个老头儿,他这个人之所以能坚持到现在,那种从容功不可没,他具备一种从容的贵族气质,这一点我确实是崇拜的。祝愿谌老师长寿。
李青(西安美术学院教授):谌老师是中国当代油画中所谓中国画做得最好的画家之一。在他的画里面充分体现了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这个写意精神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本质的。他们代表了真正的中国风度。谌老师有这种结晶,这跟谌老师的个人背景和他的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关系,他的画充满了中国精神。
高永谋(西安音乐学院教授):谌老师的作品,抓着外界的色和光,给人内心以感觉,触动人的情感,他是在抓感觉而不是抓具体的具象。就像音乐作品既无具像,也无语义性,只是凭感觉。谌老师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画一种感觉,这种感觉画出来,才能给人心灵上的享受和震撼。
郭全忠(著名画家):谌老师的画是靠感觉画出来的,是有感觉的人。他的画激动人心,他的画是活的。他把自己的生命画在绘画里面,把大自然的生命画在绘画里面。不仅中国,包括西方,这都是绘画的最高境界。真正有才的人不是很多,谌老师的画充满才气,是真正的艺术家。
戴希斌(原西安美院副院长):我在这里讲个真实的小故事。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在英国进行访问,拜访了弗洛伊德。那天下着小雨,我们在泰晤士河边,一个很高端的宾馆见到了他。我们带着两本画册,一本是西安美术学院的画册,一本是大使馆给我们的西藏的画册。开始看的时候弗洛伊德没有表示,看到谌老师作品的时候,他一下子眉飞色舞,说这个画家的画好,他的色彩非常好,这是一个优秀的画家。弗洛伊德给了谌老师的作品很大的肯定,这使我们非常自豪。祝愿谌老师艺术常青,身体健康。
李相虎(油画家):谌老师在油画方面,拓开了一条路,吸收了中国画,自然而然地结合起来,所以他这个主题是取其自然。从他早期画的画,到后来的发展,都是自然而然的。谌老师的画色彩特别厚,饱含感情,中国画的用笔结合油画的色彩和用笔,相得益彰。谌老师的画色彩更强,而且强调的是契合。谌老师的画追求色彩的结构和用笔的结构,心中有画,在技法上有他自己的办法。他在用笔的技法上,一笔多彩。整个处理画面的趋势的结构,方圆的关系,点线暗的关系,完全是中国画的理论指导他做油画,所以他的油画极具中国画的特点。
王宁宇(美术评论家):他的画不是大自然的阅读者,不是大自然的复读机,他是用自己对音乐的感觉,重新用音乐的手段转化出来,那是一种意境的东西。这一点很难得,我们很多人画一辈子画,都没有意境在上面。
潘晓东(西安美院油画系原主任):谌老师大学教过我,研究生是我的导师,谌老师非常平易,他的为人深刻地影响了我。我后来在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当了14年的系主任,我们将他的油画色彩作为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的一个传统和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的一个理念。谌老师给我们西北的油画树立了一个标杆。
邢庆仁(陕西国画院副院长、陕西美协副主席):今天看了谌北新老师的画展,真不知说什么好。看他在开幕式上说话的神情,一派自由纯粹的样子如同他的画作。这才是真正的大家气象。
在展览的现场我和朋友说,谌老师的画已忘了色彩,借用笔墨观照自我,才有了今天这种生发式的美感,这种美感源自油画笔触下诞生的激情,看他画的树木过一夜变绿了,原野过一夜落雪了,河流过一夜涨潮了。谌老师的画不仅是画出来的,更是唱出来的。
孙宜生(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对谌老师来说,马克西莫夫是最早指导他画风景画的一位老师,他很了不起。谌北新按照这条路子走下来,越走越宽,在80年代以后达到了高峰,那真正是中国绘画、中国精神、中国艺术的高度。他是一个时代里面产生的人物。
主持人朱尽晖(西安美院科研处处长、教授):我代表主办方陕西美术博物馆、西安美院,对各位的到来,表示感谢。这次研讨会,我们不仅仅是站在西部的油画,中国的油画,应该站在中国艺术的高峰来看谌老师的作品和他的艺术成就及未来的影响。目的是把各种绘画和名家推出,也把谌老师的艺术思想进行传承。
西安美院教授、著名水彩画家杨健健对作品《村口》的解读
1981年中国美术馆开始收藏美术作品,谌北新的在当年美院旁边的东村给学生示范所作的《村口》被收藏,以后又有两幅《村口》捐赠给中国美术馆。这次捐赠给陕西美术馆的《村口》是在五月份北京展览归来后所作,意象味道更浓,他比较满意,于是把一幅厚堆厚涂没有干的油画捐赠出来。《村口》是一幅非常平易,又能打动不同人群的作品,无论欧洲人、美国人、台湾同胞都会说像他们自己的家乡,在英国牛津大学美术馆收藏的也是一幅《村口》。也许因为他不到21岁就来到地处长安县东、西村之间的西安美院,学校内外都留下他难忘的记忆……我们夫妻到陕北,女儿就留在村里老乡家,他有严重的胃溃疡,冬天夜晚他就住在饲养员的热炕上。村里人老老少少都知道老谌,文革中听到学校广播里点了谌北新的名字,老乡说,不咋,谁动老谌镢头锨都搁在这儿呢……他把北京展览作为一个新的起点,这张作品做到了。
谌北新经历时光荏苒而初心不改,追求绘画本真,沉潜往复,在人生这一维延伸的环境里,用一幅幅油画作品实现了表现时光的永恒,以“须其自来,不以力构”的大气宽容,在时光里、在四时节气中绘画出自在气象。
——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