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手书节孝碑碑体 李明睿摄 文化艺术报讯(记者 齐敏 任萌)近日,西安碑林博物馆新入藏一方康有为手书“清敕旌处士张述先妻杨孺人节孝碑”。碑高220cm,宽78cm,厚22cm,碑正文楷书。碑身保存较完好,字迹略有破损和腐蚀,基本能判读。
节孝碑内容是宣扬家族美德
此碑碑文上提及的张述先是民国时期陕西名人张扶万的曾祖父,张扶万与康有为颇有交情。张扶万,原名张鹏一,陕西富平董南堡人,早年就读于泾阳味经、礼泉烟霞等著名书院,为关中大儒刘古愚高足。清末因参与支持“维新变法”,参加晚清“公车上书”活动与康有为结识,并终身以康为师。
1923年康有为来陕西讲学游览,全程由张扶万陪同。这件碑石正是康有为到张扶万富平老家时,闻其曾祖母杨氏年青守寡,独自抚育子孙长大成才的感人事迹后挥毫写就的。此碑书体大气磅礴,浑厚雄健,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更见证了这两位历史名人的一段师生情缘。
张扶万本人精通史典,能诗善书,擅长金石考古,著作等身,在陕西学界有崇高威望。张扶万一生曾担任山西长治知县、中国银行秘书长、陕西吏治研究所所长、陕西孔教会会长、陕西考古会委员长以及碑林管理委员会第一任主任委员等要职。
在担任碑林管理委员会一职期间,受于右任先生重托,数十年辗转保护东汉“熹平石经”残石。为保证文物安全,张扶万等人冒着生命危险,对文物进行了周密的辗转移藏,使之最终得以安全完好地入藏西安碑林,成为西安碑林史上的一段佳话。
节孝碑文革期间曾被当作马槽
捐赠节孝碑的张述先的五世孙张胜荪先生说,此碑文革期间被用作马槽,4年时间牲口的舔食和唾液的腐蚀让大部分碑文变得模糊,同时也留下了清晰的腐蚀痕迹。“文革”过后张胜荪的家人第一时间将这块节孝碑搬回家埋了起来,这才为后人留下了这块书法艺术颇高的石碑。近日决定将此碑无偿捐赠给西安碑林博物馆,使这件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也续写了张扶万一门与碑林的渊源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