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来自浙江袁他们是亲戚或者师兄弟袁目前寄居在古城西安
安放在西安广仁寺的千手观音
用于雕刻佛像的工具有几千件
雕刻好一尊佛像袁十多个人两个多月才能完工 走进古城西安西郊一个偏僻的院落,民房里传来叮叮当当的雕琢声,空中飘来淡淡的香味。除了木匠的雕琢之声外,偶然也传来几声机器的轰鸣。
轻轻地掀起门帘,看见屋子里六七个工匠忙碌的身影:有的正在忙着给佛像涂彩上色,有的正在雕刻佛指,有的正在细细打磨佛足……
“这些椴木是从俄罗斯进口的!”34岁的陈伟阳说起木料来头头是道。他介绍说,可用于雕刻佛像的木头有紫檀、红松、香樟木等,其中以紫檀最为名贵,每公斤木头能卖到200多元。
他17岁入藏学艺雕刻佛像
陈伟阳出生于浙江宁海,从小喜欢画画。初中没毕业的他在同学的介绍下,拜当地著名雕刻艺人蔡贤会老人为师,之后他们一起去了西藏,开始了苦行僧式的雕刻佛像生活。三年多时间里,他们跑遍了四川、青海和西藏的大部分地方。
师父对这个聪明好学的徒弟格外关照,拿出了很多珍藏多年的佛像专著,来给他讲解佛像“三十二相”与“八十随行好”的特征。
“要想雕刻出好的图案,就要用心、勤奋、多想,把一些图案牢牢地印在脑海中。在雕刻时合理应用木料本身的纹理结构,把心中的图案靠手中的刻刀在木头上呈现出来。”他时刻记着师父的话。空闲时间,陈伟阳喜欢逛古玩市场,揣摩那些古旧家具上的图案,研究一些佛像上的雕刻手法。三年里他学会了选料、构思、初雕、精雕、组合、抛光、油漆、彩绘、贴金等全套雕刻工艺技法。
直到2004年,陈伟阳来到西安。他熟练的手法纯熟的技艺声名远播,找上门雕刻佛像的活儿越来越多,人手不够用,他把本来就是木工的妻子的两个哥哥邀请到西安;之后几个师兄弟也纷纷加入,如今有十多人。
17年了,经过他手雕刻过的大大小小的佛像已经有近千尊,令他引以为荣的是他雕刻的佛像被安放在陕西的法门寺、青海的拉卜楞寺、西藏的大昭寺等大寺庙里,有的佛像还被运送到印度、尼泊尔等国,供世人供奉膜拜。
传统的木雕技艺面临危境
他们雕刻的千手千眼观音佛像,全身高5.5米,将直立于金刚宝座和莲花宝座之上,其结构之奇妙,雕工之精细,形态之端庄慈祥,是国内观音造像中难得的上乘之作,“雕刻大佛像比小佛像要难得多!大佛像的比例比较难把握。”陈伟阳感叹道。
千手千眼观音佛像,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实具千手千眼,另一种就是40只手眼的形象。按照佛教的说法,这40只手和眼睛各配以“二十五有”。所谓“二十五有”就是佛教中的25种因果报应。25乘以40,便是千手千眼了。它的含义是观世音菩萨的手多、眼多、智慧多、有求必应。
“你可是这手艺的最后传人了。”记得当初学艺的时候,师父对陈伟阳说。经过这十几年的磨炼,在现代机械化工业的冲击下,他也体会到了。现在愿意学习木工的人越来越少,认为没有前途。
“我学木雕木工的初衷是养家糊口!”看着目前国内雕刻佛像的人不多,尤其是能熟练雕刻藏传佛像和内地佛像的人就更少了,师父的话倒成了他的动力,他在雕刻佛像时决不偷工减料,坚持不用一颗铁钉,全部采用木铆连接,希望能把木工这个手艺传承下去。
陈伟阳对于新收的徒弟,充满了期望。
文化艺术报特约记者 陈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