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4版
发布日期:2016年06月10日
——读和谷著《真书风骨——柳公权传》
柳骨长存
柳骨长存
   文/邰尚贤 

  和谷著的《真书风骨——柳公权传》(以下简称《柳传》),将柳公权这位唐代楷书大家,放在全唐朝历史中的多位书法名家的生活范畴内加以对比性描述,凸显了柳公权的独特之处,令人信服地领悟了历史上的“颜筋柳骨”之说、“颜柳”齐名之称的真正内涵。
  唐代最著名的书法家可举初唐之欧阳询、褚遂良;盛唐之颜真卿;中晚唐就是柳公权了。我们注意到:作家在柳公权传前加了“真书风骨”四个大字。所谓“真书”,就是楷书,也称正书,突出了柳公权书法的楷书特性。从传中我进一步了解了历史上真正的楷书把汉字的造型推到极致的是唐楷,也就是前述唐代以四大楷书名家为代表的唐代楷书,他们的书法形式既高度个性化,同时其个性创作又具有广泛的社会审美共同性,获得了历史、社会的高度认同。四大家中的柳公权又被称之“颜筋柳骨”与颜真卿齐名,在书艺上又称为“柳体”,这种体与“颜体”一样留传千年至今,仍然是书法的标准,可以说少有历史的超越!这就是柳公权的历史价值和书艺价值。和谷解释说,所谓“筋”有多义,或按笔锋,或按笔悬腕作书时,筋脉相联有势而言,筋也有肉联,称为“筋肉”。所谓“骨”,是“指字刚狂有力,气势雄强。”“书学史上多有论‘骨’者,以‘点如坠石’举隅,那是说一个点要凝聚过去的运动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书家内心的表现,但并非剑拔弩张,而是既有力量,又秀气,这就叫做‘骨’。”
  说来真巧,我正在读《柳传》之时的一天,偶然去住地附近的清凉寺,在其大殿前发现并有三大匾额挂在殿前,位其中者为颜真卿的四个楷书大字:“佛光普照”;位其左者为柳公权的四个楷书大字“正法久住”;位其右者也是柳公权的四个楷书大字“严浄毗尼”,使我在现实中更加领悟了“颜筋柳骨”的风采。我们从《柳传》中进一步领悟了柳公权的“书骨”,不仅有书体的意义,更是一种文化力量,体现了书家的心性即“心正而笔正”,也是一种时代的精神气象。为此,和谷评断说:历代书家层出不穷,屡经大浪淘沙,唐代柳公权成为后学们难以逾越的峰巅。“一部中国书法史,如果没有柳公权,必然黯然失色”。所以说“晚唐书法的终结者,非柳公权莫属,且独领风骚,以高官厚爵之地位和影响,集前贤楷书之大成”。我觉得和谷的《柳传》使中国书法史增添了鲜艳风采。
  柳公权为什么能够成“晚唐书法的终结者”,独领风骚千年不败的楷书大家?《柳传》告诉我们,柳公权十二岁就能作辞赋确有天赋,但除了先天的某些因素,关键是后天的成长。《柳传》还告诉我们,柳公权不单纯是一位书法家,还是一位精通音乐、深谙文学的诗人和小说家,堪称“全才”。柳公权登上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颗明珠之星座。这对当今社会上的处于书法家可以一抓一把的浮躁态势之中的一些欲成书法家的人来说,不能不说是惊雷般的警示,这也是《柳传》之一功啊!
 《柳传》的又一特点是以广阔的历史视野将书家放在唐朝社会纷纭复杂的大环境中来描述他的人生命运。整个《柳传》是按照历史的时序,抓住传主的命运节点逐步展开的。读《柳传》就如同读了一部唐朝的简史,人物在其中的命运起伏不是孤立的,而是全景式地描述了柳公权人生官场的跌宕起伏的命运状态。他在唐宪宗元和元年,即二十九岁时考中了状元,从此,便开始了漫长的仕途生涯,竟然经历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七朝,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皇朝七番易主,而柳公权却几乎一直都围绕皇帝宝座周围,看惯了你方唱罢我方唱的更朝换代,体悟了一个个帝国王朝诸多事物的变幻莫测和人间的寒暑冷暖。正是在这种官宦仕途变幻莫测之中,塑造了柳公权的品行端正、不介入是非;不阿谀奉承,不拍马溜须;不见风使舵,诚实内敛,低调为人的正人君子的性格,从而使后人进一步认识了柳公权在书法成就之外他还是一位官品、人品、文品极佳的人。这种性格精神也体现在了他一生不知为多少人书写了多少碑文,可就是没有为自己书写一碑的忘我之心灵境界!可谓后世之楷模。  从文学创作的视角来看,《柳传》是以论述清晰、语言简明、雅叙地书写了一代书法大家比较丰富的生命历程的上乘之作。从史略的翔实、严谨、清新的叙述中,我们见知了作者知识的渊博,积存的丰厚,创作态度的认真及其辛勤奋斗的精神。不用说如何苦费心思地塑造出一位全新的历史书法大家的生动形象,就是要阅读、研判书后所列的浩浩大观的五十二种参考文献则花费多少时力?已经是花甲之年的和谷,用三年时间完成这部《柳传》不仅是他文学人生中最重要的文学成果,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大贡献!我在阅读中时时被和谷的这种挚诚的文学精神所感动。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的:这是他文学创作生涯中的“最后的冲刺”,要“拼出全力,即使绊倒在前进的路上,也在所不辞”。对于作家的这种执著忘我的创作精神,我举双手点赞!
    (本文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陕西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原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