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犁亦是众生相,十方迷惘从今开。”每年初夏,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纷纷指向一次非同寻常的考试——中国第一大考——高考。评论、帖子迅速攻占了各大媒体,我估计,继科举考试之后,唯一能在全社会引起轩然大波的选拔性考试,恐怕只有高考了。每逢高考季,九百余万学子奔赴考场迎接“龙门一跃”。有多少人寤寐思服,又能有几人得偿所愿呢?
当今中国,学历、证书已经成为衡量能力的基本尺度。你说你绘画好,那么请拿出一张等级证书,否则,免谈。拿着官方认可的花花绿绿的学历证书来证明自己,是发展的必经之道。拿上证书,便掌握了命运的主动权,掌握了人生的胜算。这一张张证书,成为选贤时的一个个标准,发展道路上的一道道门槛。为获取准入新平台的资格也好,为自己贴金也罢,不少人抱着“有比没有强”的原则煞费苦心却又无可奈何。我曾听闻,某小区招聘保安人员学历需本科以上,某地近千名大学生应聘清洁工,在某公司做一位古董鉴赏师,必须有211学历……唉,没有本科学历连一个保安也做不了!但是,本科学历的人做保安一定比非本科学历的人做得好?我看不一定!宋徽宗书画被世人称道,若换做今日标准,宋徽宗想在书画界有一席之地,真正地融入书画圈,没有一定的头衔和资历是不行的。
如今的高考,是升入大学乃至日后发展的第一步,迈入社会的奠基石。于是高考成为了许多人命途的分水岭。如果有一个名牌大学的“出身”,便能在这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居于上层;如果“出身”平庸,那么只能任由社会的挑选和摆布了。这大学录取通知书,看似虽小,却令不少人梦寐以求,多少莘莘学子为此煞费苦心,有了便春风得意,没有就唉声叹气,自愧不如。为了走好人生关键的一步,为了拿到一个进入心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为了得到迈入高校的这块敲门砖,于是无数学子挑灯夜读,焚膏继晷,夜以继日,书成山,题成海,充实了大脑,疲惫了身心,虚弱了四肢。真可谓“高考虐我千百遍,我待高考如初恋”。恨也罢、爱也罢,一切分数说话,在高考面前除了分数,我们别无选择。刷题,报班,恨不得练就刷题功,分身术;这小小的数字掌握着命运的走向,一张鲜红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则是最好的奖励。这一考定乾坤,演绎了多少悲欢离合,又有多少“虎妈”“狼爸”横空出世。高考,俨然被打造成为私家版的“中国梦”。
高考之外,没有了高考,没有了学历,在一个以学历为衡量标准的社会里,你将举步维艰,即使才华横溢也难免会感到力不从心。“榜上无名,脚下有路”的道理人人皆知,但知易行难,抛开个人因素,社会现实的严峻不能忽视。虽然草根人士创业成功的案例引人注目,但较之每年百万之余的高考考生实为沧海一粟,一个草根人士创业成功的背后却有千万人次的失败与破产。换句话来说,有多少学子敢于立刻放下手头的学业,去学“三通”创世者的创业道路,去学作家韩寒、郭敬明,来一次属于自我的尝试。这条路,蜿蜒曲折,鲜有人烟,仅有少数勇者尝试。这不仅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也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和代价。
当一个社会选贤举能的标准集中在证书与学历上时,请问这证书几分代表真才而几分又是功利?如今不少人为了证书而学习,学习在追名逐利间失去了本来的意义。知识此时往往成了应考的工具,功成名就后有几人珍藏又有多少人丢弃?大学四六级考原本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应对日益加剧的全球化。但在“收获”四六级证书后,有多少人还会在日后翻看英语呢?
或许我们可以“不拘一格降人才”,或许我们可以“英雄不问出处”。或许在高考之外我们有更广阔的舞台,或许在高考之外我们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选贤举能,何必在意那么多条条框框?唯才是举,量才录用,让今日才子不会发出柳宗元一般“怀才不遇”的悲叹!我们期待着未来能有更为科学的评价机制,能够引导我们在高考之外得以发展。
科举之外,出了李白、柳永这些文坛巨匠。高考之外,韩寒,郭敬明引人注目。高考不是成才的唯一选择,高考同样也不是青春的全部。高考之外,让我们各取所好,发挥所长,青春的花园里应绽放属于我们自己的斑斓色彩。
杨何宇喆 1999年6月生于陕西西安,现就读西北大学附属中学。酷爱文学,热衷历史、浅涉军事、爱看评论,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其作品字里行间散发出独特的文化底蕴。曾两次在全国中小学生“创新杯”作文征文中获得三等奖。获第十一届全国创新作文大赛初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