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6年06月03日
王文瑜:一抔黄土塑乡愁
王文瑜:一抔黄土塑乡愁

  一场捏泥巴的讲座
  5月28日,在陕西省艺术馆“三秦文化大讲堂”的讲台上,来自陕北绥德的民间泥塑艺人王文瑜举办了一场互动式传统文化讲座。数十名听众与年过半百的王文瑜一起围坐桌边,每个人手中都分到一块来自陕北的泥坯,一边聆听老艺人讲述陕北黄土地上的人生故事,一边动手亲自体验陕北泥塑的神奇魅力。看着普通的泥巴在老人粗糙的手中生出灵性,忽而动物忽而人物,一时笑逐颜开,一时怒气冲天,观众们不由发出阵阵惊叹。尤其围坐在最前排的小朋友们,热火朝天地捏出了自己的作品,拉着开讲座的“爷爷”一起欣赏。
  来参加讲座的大部分是带着孩子的家长。张女士说,经常带孩子参加体验类活动,但捏泥塑还是第一次。夏先生表示,遇到假期经常带孩子出去旅游,用这种形式接触黄土地文化也很有意义。
  只想为黄土地留住鲜活的记忆
  王文瑜出生在陕北黄土高原绥德县四十里铺镇张王家山村一个农民家庭,17岁就开始投身泥塑行当,如今专注于陕北泥塑的创作与推广。去年6月,他在西安展出了自己用4吨黄土泥塑的大型作品《东方红》。这座长6米、宽2米的泥塑里包含黄土、黄河、宝塔、秧歌、窑洞、枣树、农具、牲口、婆姨、后生等鲜明的陕北元素,栩栩如生地呈现出陕北人民淳朴、善良、刚毅、豁达的个性,让人感受到陕北民风民俗和红色文化的无穷魅力,一时轰动古城,被赞为“土的掉渣,美的嘹人,大的雄奇”。
  当被问及为何放弃报酬丰厚的宗教造像,选择不赚钱的民俗泥塑时,他说:“现在社会发展很快,存在了数千年的农耕文化渐渐被遗忘被代替,慢慢的有些传统行业消失了,即使留下来的行业其从业的手艺人也越来越少。如今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行,就算有人学也是静不下心来细细琢磨,加上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陕北农村风貌了解甚少,使得陕北民俗泥塑传承岌岌可危。我要用今生所学到的东西,用这抔浸满先辈血水、汗水、泪水,耕耘过的黄土把原来的生产生活的情景一场场重现出来,留住乡愁,让世人让后人在阅读历史时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和图片,而是真真实实地看到我们的过去我们的历史,否则,我们这一代人老了,也许人们就再也看不到这些独具特色的陕北民俗泥塑了。”
  绥德民间泥塑的喜与忧
  绥德民间泥塑是一种完全不同于现代雕塑的原生态民俗艺术,从题材到选材到工艺都自成体系,反映陕北独有的特征,显示出深厚的民间基础。
  绥德民间泥塑曾经非常繁荣,每年三月二十八都会举办“泥马马节”,这一天,会有众多优秀的民间泥塑艺人汇聚一起,按照顾客的要求现场制作泥塑。然而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传统泥塑艺人越来越少,现在也很少有人知道三月二十八的真正意义了。
  绥德民间泥塑在2014年被榆林市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的丝博会上也曾大放异彩,引发热议。但其现实的生存状态仍然不容乐观。主办此次活动的陕西文化网站长王南晴介绍说:“从我们统计来看,目前绥德泥塑艺人不足80人,真正以泥塑为生的人少之又少,他们年龄在55岁左右。技艺传承不是很乐观。虽然泥塑艺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重视,也进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传统的民间泥塑艺术,已经处于弱势,特别是年轻的一代,由于有自己的审美观念,再加上对传统民间艺术的认识不够,甚至有反对的态度,老年人有心无力做不了,微薄的收入让小件泥塑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我们再不为传承技艺做点什么,恐怕后人就只能在博物馆看到它们了。”
  据悉,王文瑜泥塑工作室正在筹建中,暑假他将利用空暇时间在西安把这一古老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
  文化艺术报记者 倪尧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