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西安碑林博物馆:《开成石经》

  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第一展室,矗立着114块高大宽厚、气势恢宏的石碑,上面镌刻的是一整套中国儒家经典,它们是碑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开成石经》。
  公元830年,唐文宗接受国子监郑覃的建议,由艾居晦、陈介等用楷书分写七年时间,刻成的《开成石经》,每块石碑有2米多高。碑上共镌刻了650252个字。内容包括儒家最重要的12部典籍。
  由于唐朝当时的印刷技术不发达,与考试有关的儒家经典专著供不应求,很多人只能用传抄的方式来记录这些名著,很容易造成各种混乱和大量笔误,也影响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当时的朝廷做了刊刻石经这么浩大的“文化工程”,其目的是为了保证经典的准确性和权威性。石经刻成后立于唐长安城的国子监内,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同时也是读经者抄录校对的标准。所以有人说,《开成石经》是中国最早的“高考教材”。
  石经刻成后过了38年,便爆发了黄巢起义,中国又陷入了唐末、五代的战乱分裂之中。而《开成石经》则经历了历史风暴的冲击。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运大使吕大忠的组织下,《开成石经》被移到了今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