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之光代表作《石鲁像》
杨之光代表作《奔马图》 
2016年5月14日,中国著名画家和教育家、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生成就奖”获得者、首届广东省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杨之光先生与世长辞,享年86岁。杨之光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艺术创作与教育事业,为国家的艺术与创新人才培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杨之光(1930-2016),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又名焘甫,原籍广东揭西,1930年生于上海。曾师从著名书法家李健学习书法、篆刻。1948年师从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学画。195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接受徐悲鸿、叶浅予、董希文等名师指导。1953年毕业后一直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历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系主任、副院长等。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艺术家,杨之光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坚持走现实主义和“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创作道路,在中国人物画领域进行了艰辛探索。他是那个年代政治介入艺术的典型范例,反映现实生活、弘扬“主旋律”、表现“重大题材”是其大部分代表性作品的共同宗旨。
在他的价值体系中,对笔墨形式的追求更多地让位于对时代主题的表现。在选题立意上,他擅长以小见大,从平凡人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表现出朴实坚毅、乐观向上的时代精神。在技法上,他秉承高剑父、徐悲鸿等先驱的思想,将西洋画的造型手段与中国画的工具材料相互结合,其作品既有素描的明暗关系,又有水彩画的线条笔触,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形神兼备,线条生动活泼,水墨淋漓,色彩明丽,技巧高度成熟,形成了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
杨之光先生是新中国现代人物画的重要画家之一,他一生致力于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探索,融合东西方艺术,创作了一大批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艺术作品;他在数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培养了中国一大批艺术人才,桃李满天下;他在晚年创办了“杨之光美术中心”,全心致力于青少年的创新教育。
代表作品:《一辈子第一回》《雪夜送饭》《毛泽东主办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浴日图》《红日照征途》《矿山新兵》《激扬文字》《不灭的明灯》《九八英雄颂》《恩师徐悲鸿》等。著作有《中国画人物画法》《杨之光画集》《杨之光书法集》《杨之光诗选》等。
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广州艺术博物院承办的“杨之光艺术回顾展”于5月18日至6月18日,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中国历代绘画馆展出。
■中国美协顾问、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刘文西:
杨之光是我的朋友。他的人物画在全国很有影响力,也画得很好,有他自己的个人艺术风格和面貌。杨之光在南方人物画里面是一位特别突出的画家,他是岭南画派的一个体系。他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也是美术界的一大损失。我们已经送了花篮,以表达对他的悼念。
他和方增先、黄胄等对中国人物画作出特别突出的贡献,特别画毛泽东年轻时肖像,画得相当不错。杨之光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和徐悲鸿、蒋兆和以后,美术院校培养出来的新一届人物画大家,贡献很大,我们只能继承他的事业来怀念他。
■广东省美协专职副主席、岭南画堃派纪念馆馆长李劲:
杨之光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与关山月、黎雄才等共同制定的教学大纲及教材,形成了广州美术学院的中国画教学体系。杨之光与自己的学生一起,共同构成华南水墨人物画的强大群体,足以彪炳史册。
■策展人焦维明:
当所有画家都把作品换成人民币时,他却一张不留痕迹地捐赠给国家,这就是人格的力量,这就是美术之光。中国美术馆里典藏着中国人物画代表人物杨之光的作品,典藏着他的手稿,典藏着他和鸥洋老师的结婚证书。通过这几次大规模的捐赠,杨之光家中几十年积蓄下来的创作精品已经“荡然无存”。他语义双关地笑着说:“我现在是一无所有,又要从零开始了。”
至于历史将对自己作出什么评价
杨之光既不强求,也不虚妄。他说:“我相信历史。历史把我放在什么位置上,我就在什么位置上。”但他渴望进入历史、进入博物馆的强烈欲望,实际上已造福了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
如今,当年曾全力支持父亲捐画的杨之光儿女们,为了能留有父亲的作品作纪念,他们用自己的积蓄向社会上的藏家手中购画,成为画家子女购买父亲作品的一段美谈。这就是我的老师我的挚爱我的亲人杨之光。他的影响不比陈忠实小,他对祖国的忠诚值得社会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