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
发布日期:2016年05月13日
《关学与陕西书院》:一部极有学术含量的研究成果
《关学与陕西书院》:一部极有学术含量的研究成果
  《关学与陕西书院》  作者:史飞翔著  出版: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日前,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关学与陕西书院互动关系的学术专著《关学与陕西书院》由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由文化学者、散文作家史飞翔历时两年时间创作完成,是陕西省委宣传部组织实施的“陕西省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扶持计划”资助项目,在地域文化研究方面有一定的探索意义。文化学者肖云儒先生称赞:“是一部极有学术含量的研究成果”。关学研究权威、陕西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陈俊民教授认为“《关学与陕西书院》一书将关学通俗化,有开创之功”。
  《关学与陕西书院》以地方志为依托,对陕西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书院进行了一一梳理,对当下新兴的现代书院也进行了认真分析,在充分掌握史料的基础上,作者总结出陕西书院的文化传统,陕西书院与关学的互动关系以及陕西书院和关学对陕西人精神的塑造。
  《关学与陕西书院》一书有不少观点具有创新性。如:以往学术界认为,关学作为一种地域性学术流派,是从张载到刘古愚(也有一说是到牛兆濂),历时八百余年。但《关学与陕西书院》一书的作者更倾向于将关学的时限“往前伸一点”,“往下拉一点”,提出一个“前关学时代”和“关学余脉”的概念。作者认为关学虽然是在北宋时期由张载创立,但显然存在一个“前关学时代”。因为,任何一个学术流派的形成必然有其历史的渊源、产生的背景、学问的积累等,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关学作为一个地域性的学术流派也不例外。关中文化源远流长。西周文采、秦汉雄风、隋唐气象、宋明义理,这些都为关学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张载之前,很多学术大家,比如:西周的周公,西汉的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东汉的班彪、班固父子以及经学大师马融、傅玄、赵岐等,都为关学的形成作出了历史和学术的积淀。再就是,作者认为在刘古愚之后“关学”仍然存在一个“关学余脉”,如:被誉为“关中三杰”的于右任、张季鸾、李仪址,以及后来的吴宓、杨松轩,包括现在活跃在国内儒学研究最前沿的韩星、秋风等人。作者认为,关学是一个开放式的命题,它至今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在思想史、哲学史、文化史上发挥着“明学术、正人心”的作用,而且在当代社会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借鉴价值。关学是提升陕西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此外,作者对国学热催下生的当代书院热等话题也提出了自己独到而新颖的看法。
  为了写好此书,作者史飞翔不仅在学理上进行了认真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而且还付诸实践,亲自创办了一所书院——太一书院,以此来恢复书院传统、重振关学精神。史飞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践行着古代先贤们所倡导的以“知行合一,体悟不二”为主要特征的“生命之学问”。难怪著名学者、国学大家刘梦溪先生会在序言中称“史飞翔的学问很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