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
发布日期:2016年04月20日
浅析髡残与黄宾虹山水画
浅析髡残与黄宾虹山水画
  ■ 陕西国画院 黄菲
  黄宾虹早年尚简,受新安画派的影响颇多,而晚年绘画作品苍浑朴拙、越发繁密,可以说得髡残的神韵。《髡残艺术研究》作者吕晓女士认为,髡残对黄宾虹影响是有的,但是黄宾虹已经将其化入自己的风格之中,在两者的作品之间并不能寻找到直接的证据。对此,笔者则不敢赞同。故此本文将从绘画过程和画面分析两个方面对髡黄的作品进行分析。 

    1、绘画过程的比较
  中国画的作画过程有着明显的规范,基本的是勾、皴、擦、点、染。这种画面形成的常规的模式过程可以使我们轻松地获取画面,但是这种按部就班的方法难免会让画面显得重复,单调。如何使画面形成新的图式,在其构图上,笔法上,用色上都可以寻找其变化。而在其画面的作画时序上进行调整,过程环节的缺损、重复或夸张,都能改变画面图式的效果,而过程中的各种环节的置换也可以给画面带来新的生命力。
  在髡残的作画过程中,大多也都采用:勾勒——使画面立骨,点染——使画面丰富,皴擦——使画面浑沦,醒——使画面明确,最后再收拾补充其画面不足之处。而髡残在点染、皴擦和醒两个阶段不断重复,使画面的图式得到重建,整个作画的过程就是将画面发端混沦,逐渐破碎;收拾破碎,复还混沦,即清晰—浑沦—再清晰—再浑沦的循环。画家试图将画面不停地打破重建再打破再重建,使画面能实现新的意象,而在这种对绘画程序的某一两个过程进行主观意识的处理,也是画家自身对画面处理所具备的一种能力。我们可以发现髡残对自己的画面处理,多采用的是对绘画过程环节的不断的夸张和重复,在髡残的作品中大多是因为这种不断的环节重复,使画面的皴染和醒的差异不断地缩小,大量的皴染使画面丰富,而反复地明确画面却要求画家在处理时不能过度重复,所以髡残在明确画面的过程中经常是与上次明确的结构之间有着若即若离的处理,也正是因为这样,髡残的画面给人的印象是大量松散笔墨的放置,而其结构的位置也因这种大量的重复而产生一种模糊感和朦胧感。画面看上去是随意为之,而实质却是对于画面语言处理的一种夸张与重复。
  反观黄宾虹的画面,是把这种作画程序上的过程环节的缺损或重复进行了更加主观化的处理,使画面呈现极具个人风格的画面效果。在其处理过程中,通过过程环节的改变、夸张,使其绘画语言得到了解放。可以说黄宾虹试图将作画过程简化成三步:勾勒——皴擦点染——醒,将前后两个过程提炼,将皴擦点染原本的几个步骤混合到一起来处理,将其皴擦点染同时进行,使画面出现不同手法和效果的重合,使画面更加具有浑沦之势。这个过程是将绘画过程的环节进行提炼和融合,从而达到改变画面的目的。再通过不同的处理手法,使其在笔法上,墨色上,形态上都有重叠性,即通过对绘画环节的主观性夸张,使画面语言更加具有表现性。正是由于黄宾虹的这种对绘画过程环节的缺损、重复或夸张的处理使画面具有极大的丰富和浑沦苍润质感,大大地加强了画面的语言性特征。其对于绘画过程的改变和处理的过程中,说明了画家在处理画面时有着自己强烈的主观意识以及审美观念。 

  2、画面特征的比较
  从画面的笔法形态上来说,髡残的画面对黄宾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黄宾虹在其基础上又进行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升华。
  在髡残的画面中试图将需要的景物形态化,且在其中找到过渡,将原有的形态化差距缩小化。原本只有三个阶段的形态化在髡残画面的处理中就出现了多于三个阶段的形态化。形象地来说就是原本是一段线条,常态将其分化成三段,这三部分在组成一个整体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个多层次的线条,而将线分化得越多,其线条产生的变化就更为丰富。髡残的画面中就是将多种不同的线型形态通过调整,使画面产生不同的图式,而在这个不同的形态中,难免有重复和单调,用多种线型形态的并列叠加来表现其画面的厚重感,髡残在处理此种线型形态的时候将其原来所固有的点线的形态差异和关系更加趋于密切,把形态的差异相对缩小。物体的轮廓几乎于积点成线,使物体的形体结构更加虚化,注重其质感的表现,将其形的边缘处理更加朦胧化,这样不仅使画面变得模糊且具有朦胧感,而且整个画面具有膨胀的感觉,大大加强了视觉效果。
  而黄宾虹在髡残处理画面的基础上可以说是推向了一个极致,在黄宾虹的画面中不同的线型形态基本上以点状的短条子皴所代替,除了大的线条勾勒之外,点状的线型形态基本成为画面的主角,通过笔的笔锋、笔根、笔腰的不同着力来表现。在其过程中,以不同的并列排列来表现,不断地反复,即在点染数遍之后再次并列、并置,即是勾了又染,染了又勾的循环。虽然有时间顺序上的先后,但所呈现出来的实际效果是不断叠加的。在点和线的运用中试图找到新的节奏感和方向感。这样的过程使画面有了苍郁、浑沦的效果。
  通过图式比较能更加明确地看出其笔法形态的联系。黄宾虹的画面中能单独提炼出来的可以大致分为:勾勒出来的长线型形态,大量点染形成的点状线型形态。而在画面的处理中通过差异极小的各种点状线型形态夸张重复的运用,使画面变的统一却富有变化,画家在处理画面时巧妙地在笔法形态的多样性和画面的节奏感和方向感上做了大胆的尝试,使画面语言抽象到更加纯粹,试用一种不齐之齐、乱而治之的矛盾的处理方法将画面推向极致。可以说黄宾虹是在髡残将画面物象形态化特征差异缩小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进行丰富,使画面的物象形态处于似与不似之间,变化更加丰富。
  故此,从画面分析的角度将对髡残和黄宾虹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通过二者画面的相似性,我们可以看出在绘画形式上和特征上髡残对黄宾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黄宾虹在髡残的基础上对画面又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升华。两者之间有着相对的传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