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资讯
第03版:纪念
第04版:展览
第05-08版:专版
第06-07版:专版
第09版:展览
第10版:美术评论
第11版:专版
第12版:乡愁
标题导航
林泉高致山川幽远——画家景有岷中国山水画赏读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08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2016年04月20日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林泉高致山川幽远——画家景有岷中国山水画赏读
林泉高致山川幽远——画家景有岷中国山水画赏读
景有岷又名景有民,疏梅庐主。1969年3月出 生于陕西旬邑,现为西安美术学院宣传部部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1996年7月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自幼酷爱书画篆刻艺术,沉溺于对传统书画艺术的探究与学习,书法师宗“唐四家”楷书、“宋四家”行书和王铎、傅山,绘画作品注重“画中有诗”的画境的研究和创造,作品以中国山水画和梅花作品见长。1996年拜杭州朱颖人先生为师,近年来,游历于秦岭山山川川,饱览太华江山画图,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注重对当代中国画画风的研究,多得益于杨晓阳、江文湛、陈国勇先生的艺术熏陶与教诲,受益颇深,作品多被时人关注和收藏。作品入选第二届西部中国画作品展、陕西省第二届花鸟画作品展、陕西水墨名家十人展、“信笔心境———陕西八人国画作品展”、“陕西人精神”美术书法作品展、陕西省优秀书画作品展、今日长安·陕西名家画展、陕西省第十一届、十二届美展、陕西山水画研究会成立十周年作品展等40余次。作品被《陕西日报》、《各界导报》专版宣传报道,作品入选人民美术出版社《盛世中国·大家墨韵》、《文化中国墨研雅韵》,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今日长安·陕西当代中青年作品集———景有岷卷》等。
终南细雨图
白波清嶂非人间
终南秋韵
溪山秋暮图
遥山含黛图
身游幽壑作清风
终南秋色
山长水阔知何处
山幽觅佳句
■ 张西昌
在绘画诸科中,山水能独得世人青睐,全在其“造境逸心”的作用。撷景入卷,能让观者心驰神游,则是画家之功,但如何造境,能使佳景幻生而别意迭出,恐非只在笔墨之技。而且仅就笔墨而言,也是“跬步日积,自得心妙”的一种过程。故而可知,“技道并进”才是山水画锻铸的沧桑之道。
我与有岷先生其实相识甚早,在美院读书时,曾近居一处,常见他携纸入室,孤灯长明。绘画表现虽然有时是一种令人迷醉的精神体验,但也包含着“困而知围”的心志磨砺。“书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笔墨技法的锤炼是一种“心手相应,反复出新”的提升过程,一切胸中的意象感知,终究依赖于笔底的水墨幻化。在意识多元,市场浮庸的当下,笔墨的技术规范也被解构荡涤,从这个角度而言,有岷先生显现了他“十年一日”的精神韧度和传统延承。他说自己在山水画的学习中没有近师,全赖自身的知难而进,迂回探寻,博众妙而得己长。据我所想,他所说的“无师”,是指在山水画的训练中,没有直接的师者导引,只有博采众杂,才能探寻出合乎己意的表达方式。因而,从他的画作中可以隐约窥察到诸多近世名手的影子。有岷先生生于关中北部山地,又长期生活工作在西安,摹习之余,常能登临终南,对境自悟,形成了他对于北方山水的景象归纳和气质理解。在长期的摸索中,他喜欢钝笔点皴,以此来体现北方山水的浑厚与苍茫。他的画作,点虱有力,笔墨铿锵,在熟练的笔法运用中显示出多年练就的技术自信和审美律则。他的山水画,多有秦巴气象,山体巍峨,水域静远,近景大多浑厚凝重,远景往往以拖笔而出,墨清水润,刚柔相济间给人以心灵的缓释和想象。
在观其画作的过程中,我常常被他题画的语句和文字所吸引,不由细细品读,驻足而返,虽是只字片言,却能透露出画者在绘画体味上所用的心力。如“山寺归来闻好语”、“但觅吴山横处来”等句,使其画境多有延伸,也足可窥见他静秀敦温的审美情怀。从朋友那里得知,有岷先生在篆刻、书法、诗文等方面均有雅好,这也是他书画情味相得益彰的潜在原有。对现今的大多数画家而言,在画面上题字落款,以经营构图、持衡画面,并以其文句升华意境,已经成为一件勉为其难的窘事,但是有岷先生的画作,题文配诗的书法之美俨然成为他的一种格调和自信,尤其是他的花鸟画作,所书文字端谨烂漫,意趣横生,与其性情人格甚为相合。
与有岷先生相识的人,很快便能感受到他质朴执著,端严烂漫的心性,这也造就了其融机巧于肃整,秀妙于朴厚的绘画语言特征。对于在人生历程上已入不惑之年的中年者来说,已经体尝了诸多的世事纷扰与心灵内修,但在许多回的俗务缠绕和功利诱惑中,依然能够保持风尘无遮的笑脸和赤子之心,该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这是我与有岷先生交谈时的体味。艺术的些许技巧,能够给予我们满足身心的物质,但更为核心的,是可以在我们灵魂困顿和精神迷茫之时,给予导引和提升。
如何看待山水与如何看待山水画之间紧密相连,天人合一也罢,物我两忘也罢,其实更多都是自我精神的调适与修为。这种意念,大多倏忽而逝,不期而来,在大多数常态中,需要坚持的仍是具体的技艺锻铸。某位禅僧说得好:“三十年前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到后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是艺术的表达,也是心态的灵修。画途亦如山境,远望如屏,遥遥可人,但要身体力践,却是行路重重,绵延无尽。
(张西昌美术学博士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教师)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人人网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