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6年04月20日
林泉问道师法自然———阮荣春工作室团队作品展
林泉问道师法自然———阮荣春工作室团队作品展

    文化艺术报讯(特约记者 梁鸿儒) 4月9日,林泉问道——中国国家画院阮荣春工作室教授团队作品展暨当代中国画学术与创作论坛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行。 

  百余幅国画讲述师法自然
  阮荣春工作室教授团队,作者是著名美术史家、国画家、艺术教育家阮荣春教授和他的弟子——五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团队。
  阮荣春表示,“林泉问道”就是师法自然,团队每个人的思想、情感、审美都不一样,在师法自然中创作出的作品也是不同的,这次画展正是基于这样的不同而命名。
  这些画作秉承前辈美术史论家、国画家黄宾虹、潘天寿、刘海粟、傅抱石等人的学术传统,既在美术史论方面做深入研究,又在国画创作中开辟新路,使得美术史论研究和国画创作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阮荣春是知名学者和艺术大家、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现任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和国家画院研究员及中国画导师,长期以来,培养了众多美术史论人才。
  上世纪80年代,阮荣春提出“佛教南方之路”而为国内外学术界所瞩目,他在佛教美术史的发掘与系统整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研究、美术考古学学科的建设、当代中国画演进的理论探讨等方面,均取得突出的学术成就。阮荣春主张弘扬院体画风,他提出中国画要有静气、文气和正气,他的中国画创作既有深厚的传统,又注重超越与创新,其作品“气韵”与“格法”兼备,意境清丽而风格高古。
  在他的艺术理论与美学精神的引领下,他的弟子们则各呈其能,精彩纷呈:顾平教授为博士生导师,现执教于华东师范大学。他对传统“图式”进行新的开拓,徜徉于“古法”而创当代山水清婉秀丽之风;杨惠东教授为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国画家》主编,他水墨、青绿兼擅,其作品溢满书卷气息与生活情趣;吕少卿教授为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院长,擅长探究佛教人物造型的“古意”,丰富了当代中国人物画的造型样式;程明震教授书法、篆刻和国画三者兼长;解安宁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其山水画抒写西北自然风光,笔墨凝重而境界壮阔。 

  共议国画学术与创作
  当代中国画学术与创作论坛邀请了江浙沪10位知名专家学者就中国画学术研究与创作的关系展开深度研讨。
  “画家没有文化的倾向已经成了中国美术界的一大问题,大家议论的很多。”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江舟表示,西方的美术史是艺人创造的美术史,中国的美术史是文人创造的美术史,这就使得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血脉一定要正,文脉一定要清晰,一定要具有扎实的传统功底。他认为画家要多读书,要注重文化积累,因为文化具有高贵的审美品质。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著名艺术史论家王廷信教授则认为,中国画一旦到了不像中国画的时候,就已经脱离了艺术的范畴。他表示,中国的艺术,可以用八个字来表述,即:艺随人走,虚实相生。中国艺术的存在方式与艺术家自身的素质密不可分,只有依托学术功底,再加上自己的修为,才能把这八个字表达得淋漓尽致。
  南京艺术学院院长、著名艺术史论家刘伟冬认为,就中国画的创作而言,最后拼的是文化和修养。真正的画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是饱读诗书的学者,对传统的美术有深厚的理解,他们的绘画体现了一种文化的、文人的气息。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史论家潘耀昌教授则表示,因为在美术学院内部,美术史专业与艺术实践所属不同学科,泾渭分明,造成隔行如隔山的局面。“中国画向来有理论家跟画家一体的传统,中国最好的画家基本上是文人,这两者是一体的。”潘耀昌说,“现在由于学科的细分,美术史与艺术实践两者实际上已经背离了。一个画家画得好,实际上最后拼的不是技巧,拼的是涵养;反观,搞理论的没有点动手经验也是不行的。”
  他认为,阮荣春工作室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既归属于综合大学又属于实践家,把史论和创作结合为一体,弥补原有体制的不足,开创新的美术教育模式。在多元文化时代不再追求大一统的标准下,艺术创作的价值更在于个性的表现,阮荣春工作室扩大了个性的鲜明。
  阮荣春表示,六朝以后,特别到唐代以后,文人不再满足于品评绘画,而是自己参与绘画,这就是文人画的兴起。中国的绘画离不开文人画的引导,因为文人把当时的思想、文化,包括知识和审美情趣都引进了绘画。
  “当前中国画创作走向了两个误区,一是过分强调笔墨,一是过分强调写生。”阮荣春说,从整个的历史进程来看,中国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理论的引领下发展起来的,绘画自然也不例外。在当今的经济浪潮声中,在万千画家的一片嘈杂声中,接下来的路怎么走,很值得理论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