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6年04月13日
孔府的摆设
孔府的摆设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孔府又称衍圣公府,是孔子嫡系子孙居住的地方。汉元帝封孔子十三代孙孔霸为“关内侯,食邑八百户,赐金二百斤,宅一区”。这是封建帝王赐孔子后裔府第的最早记载。宋至和二年(1055年)封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宋徽宗时封为世袭“衍圣公”,孔府也就称“衍圣公府”。现在的孔府基本上是明、清两代的建筑,包括厅、堂、楼、轩等463间,共九进院落,是一座典型的中国贵族门户之家,号称“天下第一人家”。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
  孔府有前厅、中居和后园之分。前厅为官衙,分大堂、二堂和三堂,是衍圣公处理公务的场所。
  中居即内宅和后花园,是衍圣公及其眷属活动的地方。
  最后一进是花园,又名铁山园。园内假山、鱼池、花坞、竹林以及各种花卉盆景等一应俱全。尤为难得的是一“五柏抱槐”奇树,一棵古老的柏树派生出5个分支,内中包含一株槐树,为世所罕见。
  在孔府西学门内,有一口大铁锅,每天孔家的烧水户都会自带薪材烧水,水沸即回,开水无人使用。虽然人们觉得怪异,但这是多年沿袭的祖传之举,不得随意更改,因此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其实,这水并非白烧,当中蕴涵孔子“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的深意。这句话出自《论语》,意为见到完美的,自我比对还有什么差距,看见丑陋、邪恶的事应不为,为则如同把手伸向开水,必须赶快缩回。孔子的后代作为朝廷要员,经常与官员、宾客接触,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善”的人与事。祖辈于西学出口处设一锅开水,就是要提醒子孙后代“见不善如探汤”,时时拂拭心灵的杂草,日日修炼高尚的情操,保持敬畏,而非心存侥幸。
  孔府是一座住宅与官衙合一的建筑,在宅与衙分界处有一道内宅门,门里面有一幅特殊的彩色壁画,上面有一头貌似麒麟的神兽,叫做“  犭贪  ”。壁画中,“ 犭贪”的四周布满彩云,彩云之中全是被它占有的宝物,但“ 犭贪”并不满足,仍张着血盆大口,妄图将太阳吞入腹中,终因贪得太多,难以承载,落了个葬身大海的下场。
  孔府内宅门照壁上的这幅画名为“戒贪图”,绘于明代,其用意非常明显,那就是借“ 犭贪”的丑恶形象作为家族正心修身的家训,以告诫子孙,切不可贪婪纵欲。
  孔府主人衍圣公请工匠绘制“戒贪图”时,还立下一个特殊的家规:每当衍圣公从内宅出来路过照壁时,跟班的差人必须高喊一声:“公爷过犭贪了!”表面上是出于礼仪向外通报衍圣公要出门,实则是提醒衍圣公到外面后,一定要以德为本,保持清廉俭朴的良好形象。
  孔府大堂和二堂是孔子后人衍圣公处理政务的办公场所,在大堂与二堂连接的穿堂厅内,有两条长凳,本地人称之为“冷板凳”。
  “冷板凳”背后的故事发生在明代,一代权臣严嵩被弹劾、朝廷将要治罪时,专程到孔府请当时的衍圣公出面为他说情。严嵩与孔府关系非同寻常,严嵩的孙女嫁给孔子六十四代嫡孙、衍圣公孔尚贤,严嵩与孔府结成姻亲。权倾天下的严嵩,因其倒行逆施变成万民唾骂、朝野共讨的罪臣,他想通过衍圣公圣人之后的特殊身份,到嘉靖皇帝那里为自己说情免罪。
  严嵩急匆匆地赶到孔府后,经仆人禀告多时,不见回音,就坐在穿堂厅的红色长凳上,烦躁不安。严嵩坐等了一天,衍圣公孔尚贤不徇私情,始终不予接见。严嵩无果而返,没过多久就被朝廷查办,抄没了不义而来的家产。对此,后人有诗曰:敦实红漆阁老凳,观者嬉笑讽严嵩。权奸当道多显贵,身败难求衍圣公。这也生动见证了诗礼传家、深受勤廉家风影响的孔氏后裔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