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9日
《大河源》(连载51)
○ 阿来
  它的花茎极短,都不肯伸出地面,基部生1—2枚用鞘裹着茎的条状叶片。每株都只开1朵黄色花。直径约5厘米。花瓣,准确说是花被片分为两层,外层花被大,颜色单纯。内层被片稍小,也是三片,嫩黄之外,还有些漂亮的纹路与斑点。《中华藏本草》提到它们的生境,说其生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石质山坡或干山坡。主产中国甘肃、青海、西藏。也产于中亚、蒙古、印度。
  继续往山顶爬,土越来越少,草越来越稀疏,越来越多青灰色的岩石裸露。
  这是山露出了嶙峋瘦硬的骨架。但石缝间,稍有一点泥土的石坑中,还是有植物在顽强生长。
  平枝栒子在岩石上铺开硬枝,枝上并列着圆形小叶,开出豌豆粒那么大的小花,再过些时候,花会变成彤红的果。
  还有火绒草。红景天。
  到达山顶,我坐下来。四望这片祁连山中的草原。望着草原中央的河流与道路。想起有那么多的族群曾在这片草原上来来去去,不仅是兵戈相拔、征马相逐,也有赶着牛羊、携着帐幕追逐水草的生息繁衍。当然也免不了随各自实力的消长,得地,又失地,居停,又迁移。汉将赵充国就在对皇帝的奏书中说:“羌人所以易制者,以其种自有豪,数相攻击,势不一也。”是的,那些先后居于河湟的族群,有外敌时,尚能同心协力、同仇敌忾,一旦外力的压迫消失,就彼此争雄、自相征伐,这是终致衰亡的重要原因。有着强烈大一统观念的赵充国,刚率军到这里,就已发现了这种状况。
  鲜卑人的吐谷浑国之灭,有隋、唐和吐蕃这样的强邻,如此。
  吐蕃人来,亦如此。唐强大时,吐蕃亦强大。唐衰落,无力西顾,吐蕃也分裂,帝国崩溃。
  有宋一代,吐蕃人,更准确说,是与吐蕃人混血或吐蕃化的吐谷浑人和周边的诸羌部落,今天称为藏族的族群,在此地继续耕作游牧。
  再后来,蒙古人在元,又在明清两度来过,也与这片土地深度融合。
  5.有关迁徙的帐篷闲话
  下山回到牧人的帐篷,从县城来了一位县领导,说星期天,有闲暇,正好来看望我。他也熟悉地方史。交谈起来,大家就都不感到拘束了。
  羊肉已经下到大锅里了。我把山上采来的一把沙葱洗干净,连花带叶,和根一起投进锅里。
  这家的女子站在锅边,用勺不断撇去血水汪成的浮沫,翻沸的汤呈现出越来越浓的乳白色。还有两位妇女在用新鲜羊血灌制血肠。
  我们在帐篷里饮茶。面前摆开有莲花图案的藏式长几,等待羊肉上来。男主人也盘腿坐在长几前,和我们饮茶交谈。
  话题是他们这个部落漫长的迁徙史。
  这个部落,最早是随吐蕃大军一起来到这片山间草原的。吐蕃军队作战方式,兵锋所向,前锋是军队,后面是将士亲属组成的部落带着种子、赶着牛羊马群随之跟进。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如此,既解决军队的粮草供应,更利于新据之地的长久经营。大通河游域的藏族部落自称华锐,意思就是吐蕃北上东进时的先锋部落。那时的唐蕃争战中,唐军得胜,因此有俘获生口上万、掠得牛羊马数万十数万的记载。其中很多,不是军人,而是随军跟进的部落百姓。而唐军败绩,往往是因为后勤断绝,兵马乏食,军械不继,斗志瓦解。
  吐蕃人整部落随军移动的制度,即便兵败,部落也可能留下来,继续游牧。
  有宋一代,唃斯啰政权在河遑地区的建立,改变了青海地区“族帐分散,不相君长”的涣散局面。唃斯啰出于利害考量,与宋王朝保持密切交往。宋朝为求得边地安宁,减少边患,采用安抚加封的手段,对河湟一带的部落首领视其地域大小和势力强弱予以封赏。唃斯啰掌政时,下属有三百多个大小部落,如宗哥族、青唐族、龛谷族、叶公族、齐暖族等等,这些部落名称各异、规模不等。
  后来,西夏兴起。再后来,蒙古人来了。
  元代是帝国开疆拓土。到明代和清初,再次进入的蒙古部族,却是来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于是在固始汗们的强大压迫下,互不统属的藏族部落自然在生存竞争中处于劣势,被迫离开祁连山南的肥美草原节节南迁,过青海湖,再渡黄河,远到了黄河以南。史籍中说:他们“失其地,多远徙,其留者不能自存,反为所役属”。
  这家男主人说,听老辈人传说,南迁中颠沛流离,为争夺水草,与原住部落时常发生激烈冲突,生计艰难,人口、牲畜的数量大减。同时,思乡情切,时时盼望并试图渡河北归祁连。我读清代青海地方志书中有一本《那彦成青海奏议》,反映出地方政府与中央的互动中,大部分篇幅,都意在解决黄河南北两岸草原上蒙古人与藏族部落间的牧地争执,从中也可见到随着蒙古人势力衰落,那些被迫南迁的藏族部落逐步渡河北归的过程。
  那彦成(1763—1833),满人,章佳氏,满洲正白旗人,清乾隆时代能臣大学士阿桂之孙。他在乾隆五十四年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历任多官,其关注青海蒙藏两族间复杂关系是在其任陕甘总督期间。他处理民族关系,小心细致,既考虑历史成因,又照顾现实情形,有许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到道光咸丰年间,河南藏族部落陆续渡河北返。我今天所在的这个部落就是在此期间,再回故地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