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入深秋,翠华山上就起了雾,淅淅沥沥的雨丝肆意飘落着,把满山的苍翠、艳红和枯黄交织在一起,让苍凉中裹挟着些许的寒意。本想着陪几位外地朋友,一览云雾遮掩下的神秘,却东寻西觅撞入一条荒僻幽径。
本想探寻山林深处的秘密,却发现已行至山穷水尽处,被一处幽雅院落不经意挡住去路。院落四周翠竹围绕,上悬“如是医庵”匾额斑斑驳驳,一如岁月留下的时光笔记。地上撒满银杏叶的黄,看上去星星点点,踩上去如梦如幻,顿时让人心生好奇。透过疏密有致的竹叶间隙,又见另处门额上题写着“梵山精舍”,字迹稚拙内敛,含蓄不失风度,在雨幕中又多了几分古朴。
正想着如何推门进去,一阵浓郁的檀香却率先飘出,紧接着,精舍主人一袭素衣出现在了眼前。他的头发随意束在脑后,几缕碎发垂落在脸颊两侧,面容清癯有力,眼神中透着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淡然与宁静。我们的出现,并没有让他意外,相反他嘴角微微上扬,带着一抹温和的笑意,向我们颔首示意。爽朗笑声中的真诚,分明是关切与深情,透出历经千帆后的坚定,也让这扑面而来的独特气质,似山间的清泉、似清晨的薄雾,瞬间就忘
却了尘世纷扰。
“既是有缘,不妨同品山中宁静。”说罢做了个请的手势,我们欣然应允。山野独有的气息挡不住主人的热情,他清澈的声音中仿佛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能抚平人心底的褶皱,让人心里暖烘烘的,瞬间驱散了路上所有的疲惫。和他很快变得熟络起来,交谈中,才知道他叫周杰,常年蛰居在大山中,是一位与太岁相伴、靠草药为人治病的“隐者”。
“见太岁者,皆为有缘人。”说起他养的这些太岁,周杰有些眉飞色舞,眼中燃起别样光彩,手脚并用地比画着,也缓缓铺陈出一段古老的渊源。“太岁这物,上古便有说法,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东行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其实就是太岁。《本草纲目》中记载,太岁肉质状如肉。附于大石,头尾具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脂肪,黑者如泽漆,青者如翠玉,黄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彻如坚冰也。”
话音在院落中轻轻回荡,偶尔传来的几声鸟鸣,让周围细碎的水光更为幽远,心也随之沉静下来。再放眼院中,有花有草,有香有佛,抬眼还有连绵起伏的青山,说不出的闲适自在,就连脚下的石板,也因岁月的婆娑变得温润无比,很快弥漫到内心深处。在长廊旁,伫立着滋养太岁的器皿,静静蹲踞在角落,上面覆盖着的湿布更似一道封印,要锁住太多的神奇传说,更让人要苦思冥想这生命的奇妙。风在吹着,徐徐诉说着大山的故事,树叶嗖嗖落地,隔离开尘世的喧嚣与纷扰,也让时间慢下了脚步。
说话间,周杰已揭开湿布,露出真容的太岁浸泡在水中,软润中闪着奇异光晕,他轻抚缸沿,像在摩挲历史的纹路,又似和这位从远古时光中游弋而来的灵物在交流。“民间流传诸多传说,说它能祛病消灾,在暗处吸纳山川灵气,岁岁年年汇聚成这般神秘模样。”还不待我们回过神来,他又来到另一处水池前,比先前的器皿大了许多,翘脚探头去看,玻璃罩下出现了一个近两吨的太岁,就那么浸泡在山泉水中,让人不由得心生敬畏。
一番言谈相见恨晚,也就忘记了天气阴冷,等大家依次进入佛堂落座,主人早已烧好了热乎乎的太岁茶。见我们有些迟疑,他便笑着说,水为浸泡太岁的山泉水,也经过了严格的水质检测,符合卫生标准。“放心,水入喉淳厚甘洌,还有着微微的甜意,不带一丝杂质。”聊天中,周杰不仅讲他在大山中守太岁十数年的艰辛,也讲他利用中医家学担起医者之责的奇闻轶事。每每周围有乡亲带伤痛蹒跚而来,他总是择不同草药,而后佐以太岁水煎熬,药香丝丝缕缕,满含慰藉的力量,而病愈后的报酬,于他就是些山货、野果。
闲暇时余,周杰也会把身影融入葱茏山林中,时而听松涛澎湃,时而观云雾聚散,悠然自在的禅意生活,就像写在山水间的素笺诗,无须任何的藻饰,在平仄天然中活着自我。听他讲这些不为人知的生活,仿佛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洗礼,临行时,周杰又拿来数瓶太岁水执意相送,匆匆见面留下的却是满满的记忆。再回望那草木掩映的院落时,他的身姿渐成一点,隐入茫茫翠色。
路上一直在想,这位养太岁的人,不只是山中隐士,更是岁月的执灯者,他借太岁牵起古今脉络,点亮我蒙尘的心,让我知晓,尘世之外还有这般风轻云淡的桃源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