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9日
百善与他的《童年与故乡》
○ 李育善
  百善兄长我十几岁,祖居棣花街道。我的祖母也是棣花贾塬人,加之我的叔伯姑父李成群又是百善兄的叔父,说起来,我和百善兄还有一层亲戚关系。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我们见过面,并不熟悉。可能是年龄的原因,他是我眼里的大人,我是他眼里的小孩。到我该上学的时候,父亲在商县(今商洛市商州区)工作,便带我去商县读书,考学、就业,后来一直在商州。我是商州人眼里的丹凤人,丹凤人眼里的商州人。但我心里知道,我是丹凤棣花苗沟人,我的根在苗沟。
  真正了解百善兄,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
  棣花是个古镇,挨着丹江,山水风物、历史文化养育了一代一代的棣花人,养活了他们的生命,赋予了他们独特的精气神。百善兄在棣花做过20 多年的大队支书,在做支书之前,做过大队会计,带领村人修堤造田,科学种田,发展经济,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得到村里人的信任和拥戴,他是村人眼里的能人。
  2017年我写《走过丹江》的时候,采访过百善兄,他讲了修筑丹江河堤的一些事情。比如立桩打桩、抬石头。把一丈多长的松树柏树削尖,用大锤一锤一锤楔进河道,只露二尺。用房梁做横木,形成48抬的人力杠杆,合力搬动一吨重的石头。他撂下正在街上摆的卖商品摊子,到路边上给我们在一片烂牛皮纸上画64抬的示意图。那晚我们一起在栽凹兄家喝酒,能听出来他是真正参与了,否则是讲不出来的。
  《童年与故乡》这部书稿,我是2023年秋天见到的。当时很惊讶,百善兄已近80岁了,他是如何写出这几十万字的作品来的?我觉着是因为他有话想说,就把心里想说的话写出来了。书稿我读了几遍,很感动。他第一时间把书稿交给我,我知道这是他对我的信任。几年前,他让我看过他写的一些关于童年时期有关贾平凹老师在棣花生活的零散诗文,并和我交流了他的一些想法。他认为关于棣花这块地方,关于贾平凹老师小时候的一些经历,他是亲历者、见证者、当事人。他记性好,好多细节记得真真切切。他不写出来,以后或许就没有人知道了,有些遗憾。于是最终写成了这部书稿。
  后来我们一块见到了贾平凹老师,按他和先生的关系,自己一个人去就行了,他叫上我可能是第一次写书,心中没底。我跟着他,三个棣花乡党坐一起,他觉着踏实,也让我当面给先生叙说一下我对书稿的看法。
  这部书写了许多小故事。《看竹马》到《吃浆水面》,一个写的是先生7岁时候的事情,一个写的是先生快70岁时候的事情,时间跨度很大,是先生与发小们真实的成长经历。其中有艰涩,有快乐,有智慧与成长。那些生活场景真实、朴素,叙事情真意切,打动人心。百善兄是先生的发小、朋友,也是先生的“红娘月老”,世人对先生的关注,是从先生在省城开始的,最关注的是他的文学。书中关于先生婚恋部分的讲述,让我们更贴近先生生活的真实,走进先生青年时期的生活。百善兄是《秦腔》这部小说中“上善”的人物原型。他对原著细心阅读,以他的理解,一一讲出了《秦腔》这部小说中的人物所对应的生活原型。他口才好,自学了律师,是乡间小有名气的土律师;他热心肠,喜欢替人办事;他记忆力好,能大段大段背诵《秦腔》中的原文段落。他一直深深热爱着乡土文学。
  贾平凹先生从商州走向陕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著作等身,他的文学作品,呈现了一种带有乡土烙印的生命形态,丰富多彩,深沉厚重,书写生命、回归生命、启迪生命,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一座丰碑。他的生命与文学,发轫于棣花这块乡土,棣花是他文学与生命的源泉,是他的根。收集关于先生的史料,对先生文学、生平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很高的文史价值。
  百善兄要我为这部书作序,我最初没有答应,也想了很多,先生的那些故事,很不好把握。但百善兄执意坚持,盛情难却。做成此文,以示对本书的热爱和对百善兄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