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声:中国姓名文化》(连载78)

○ 李浩

字数:1,813 2025年07月28日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曾引用他的朋友罗伯特·哈特给他的信说:

  在中国某些地方可以遇到大村落,其中只有一姓人居住;例如在某一个地方有三个村落,每个村落各包含二千或三千人,其第一个姓马,第二个姓羊,第三个姓牛。

  通过姓氏的磁力场,聚族分布,自成村落,相对封闭独立,并带有极强的抗融性和排他性,即便因战争等原因迁徙流动,也不是以家为单位,而是以族为单位,“永嘉之乱”后出现的“侨”姓就是由中原流徙江南的贵族大姓。这是姓氏地域分布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对造成地域文化的多姿多彩、风情各异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对形成社会组织中的大小网络形态也起到了强化作用。
  氏族门第与政治权力及文化资本的关系亦极为密切。《新唐书》中说:“唐为国久,传世多,而诸臣亦各修其家法,务以门族相高。其材子贤孙不殒其世德,或父子相继居相位,或累数世而屡显,或终唐之世不绝。”朱国桢《涌幢小品》卷九曾统计说:“唐之宰相,最重世族,裴氏、崔氏、张氏最著。裴氏五房,宰相十七人;崔氏十房十七人,张氏十七人,韦氏九房十四人,刘氏七房十二人,萧氏二房十人,窦氏二房六人,杨氏、杜氏皆十一人,王氏三房十三人,郑氏二房九人,魏氏六人,卢氏八人,高氏、韩氏、赵氏、郭氏各四人,陆氏六人,武氏、苏氏五人。其三人而下者不与焉。李氏最繁,陇西四房,宰相十一人;赵郡六房十七人。唐高祖系出兴圣皇帝暠,暠子歆,歆子重耳,凡四传,为高祖昞,世祖虎,以至高祖。三十七房,宰相十一人。此外有柳城二李氏,一契丹酋长,徙京兆万年,一本奚族。高丽李氏、鸡田李氏,河曲部落稽阿跌之族。代北李氏、沙陀部落,皆赐姓。范阳李氏,自云常山愍王之后,三公七人,三师二人。”唐朝宰相共三百六十九人,分属九十八族,其中士族出身的有一百二十五人。朝廷对氏族谱系很重视,有唐一代官修谱牒不断出现,“参考史传,检正真伪,进忠贤,退悖恶,先宗室,后外戚,退新门,进旧望,右膏粱,左寒畯”。因此,即使“荜门寒族,百代无闻,而骍角挺生,一朝暴贵,无不追述本系,妄承先哲”。唐代已经是门第社会的晚期,典型的士族门第指的是东晋时期,变质与变化的门第与门阀社会是南北朝时期,因为都有较充分的研究成果,此不赘述。
  此外,先秦时期的“同姓不婚”“异氏不婚”;汉代王莽的禁二名、推行单名;六朝贵族命名多用“ 之”“道”等字,虽父子不避家讳,不嫌同名,甚至有祖孙三代共用“ 之”字者;魏晋以来少数民族改汉姓汉名与汉人改少数民族姓名;唐人喜以行第相呼;宋代名字多呈老态;元明以来下层社会多用数字名……凡此种种,都是姓名发展过程中很独特的现象,前几章曾做过许多引述。但这些姓名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它们是历史的折光,是特定的时代精神与社会意识在姓名符号的深层结构中的积淀。
  “ 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掀起过一个改名的热潮。1966 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为女红卫兵宋彬彬改名“宋要武”后,改名风潮霎时涌起,一时间原来名字中有富贵、进财、光宗、耀祖、仁智、孝悌、淑芳之类的纷纷改名。“文革”后期,江青还经常亲自为别人改名。据胡学常《江青与小靳庄》一文记载,1974年6月,“批林批孔批周公”运动正在高潮,江青来到小靳庄。这时“孔”“周”等也成忌讳。“面对每一个人,江青几乎都有‘正名’的冲动”,女社员王淑贤刚自报家门,江青就说又有淑又有贤,《三字经》里全有,要改成“王树先”或“王先”,由其任选一个。有叫于瑞芳者,江青认为“瑞”字特别要不得,同样透着《三字经》气味,于是为她改名“于芳”。老贫农魏文忠刚报告“我叫魏文忠”,江青就批评他的名字太封建,后来这个老农自己给自己改名为“魏文中”。王孝岐这个名字更把江青吓了一跳:“啊呀!你这个‘岐’字改了吧,周文王啊!”最终,王孝岐改名“王灭孔”。妇代会主任周福兰是负责接待江青的人员之一,江青见面就问她的姓名,然后说:“你这个名字太封建了,我可要造反了。”遂为其改名“周抵周”或“周克周”,要“抵抗奴隶主头子周公”,或者“克制周公”,“ 用咱们这个周,克制他那个周”。通过改名这个历史细节,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那个大时代的大脉络。
  饶宗颐曾说:“人是历史舞台上的角色,人名是他们的标志,离开了人名,一部二十四史,真是无从说起!因此,人名的研究亦是治史的一把钥匙……”通过拼接支离破碎的姓名史料,把玩经时间的长河淘洗打磨过的珠贝,我们就能穿越时间的隧道,步入历史的腹地,观赏往昔那些色彩绚丽的画面,倾听那些曾经嘈杂而喧嚣的声响。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