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车像黑色的小甲虫在两山相夹的山谷间蜿蜒爬行,时间有如季节的胶片在匀速走带,山体渐渐由褐现黄继而转为黄绿,时序亦由冬入春进而步入初夏。当前方山凹间时隐时现一片玻璃蓝的时候,同行的当地朋友用手指点,那蓝色的就是赛里木湖了,车中人不由一阵兴奋,叽叽喳喳起来。几个山头扭转,车终于冲出豁口,眼前忽现一幅空灵的巨画,草原、蓝天对半,天际相接处,不规则地抹上了两条色块,上为灰褐,下为镜蓝,灰褐的是山,镜蓝的是湖。
穿越山湖间千余米纵深的平缓草原走向湖边,那蓝色的色块在逐渐地放大、放大,最终像一片巨大的浅蓝色提花玻璃静静地铺陈在面前。对,是静,微风不语,水波不兴,旷野无声。
这是赛里木湖吗?目力所及,山不显高,水不显阔,虽然知道这只是赛里木湖北部的一角,但依然有太出乎意料的感觉与疑惑。
昨晚专门做了功课,获知赛里木湖为世界海拔最高的淡水湖,也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之一,面积达458平方公里,直观比较,有近半个嘉鱼县大,比湖北最大的湖泊洪湖足足大了110余平方公里,然而,眼前的湖泊,虽然不是全部,但它的纵深是可见的,宽度也是已知的,怎么看也不符合预期呀。
平原长大的我,对湖泊的印象是真切的,辽阔、渺茫是它的特点,不说太大的 ,像家乡的白湖、西凉湖、斧头湖就给人足够的辽阔之感,一眼望不到边啊,若是起雾的季节或晨昏,湖面就更显飘渺无际。而眼前的赛里木湖不是面积足够大吗,怎么就可以通透地囊括在视野之内呢?而且,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它与内地的湖泊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不同点在哪里?它怎么就勾不起我记忆中的相似点呢?
但我终于还是见到了它那传说中的宝石蓝——赛里木蓝。午饭过后,我们驾车由北而西继而向南绕湖而行,这是纵深达40多公里的的西北、西南线,车身刚转至西面,感觉画风忽变,湖面颜色变深变蓝,越前行感觉越明显,整个湖面呈现一种宝石般纯净、通透的蓝,一点杂质也没有,没有船甚至不见一只鸟,许是太广阔的缘故,这确实是赛里木湖所特有的现象。看来,赛里木湖的蓝是需要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时辰、不同的季节来鉴赏的。
车行至西南线最南端,有栈道通往山顶,说是爬上山顶可见气势恢宏的果子沟大桥,也可鸟瞰赛里木湖全景。
桥见得多了,再壮观也没多少兴趣看,但赛里木湖的全景是需要看一看的,这正可解我一路上的困惑:看你赛里木湖到底有多大。
时钟指向下午一点十分,阳光正烈,我们一人揣上一瓶水就出发了,爬山是我的强项,半个小时内如履平地,但再往上坡道就陡了,腿脚也感觉到吃力了,毕竟是海拔2000多米的高度了,不同于内地低海拔爬山,蹬不了几分钟便是气喘如牛,汗如雨下,倚着栈道栏杆回望赛里木湖,总是半遮半掩在树隙间,看来,不登顶是看不到全貌的,只有咬牙几步一歇往上爬。时钟指向下午两点十分,我的眼前又一次豁然开朗,登顶了,前方山坳间就是雄伟的果子沟大桥,但我更为急切的是转身俯瞰赛里木湖——方圆数千平方公里尽收眼底,赛里木湖就像一块蓝色通透的不规则四边形宝石安闲地躺在山窝窝中间。
返程途中,当地的朋友意犹未尽地介绍,赛里木湖四季景致不一,各具特色:冬去春来,赛里木湖蓝冰初融,湖面呈“半湖脂玉半湖蓝”的盛景;春夏之交,赛里木湖花海如潮,蔚为壮观;金秋来临,赛里木湖湛蓝的湖水与蓝天竞碧,水天一色,醉人心脾;冬季来临,赛里木湖湖面凝结为方圆百里的蓝冰,大量丰富的冰泡镶嵌在蓝冰之中,如梦如幻,世所罕见,说着翻出手机照片展示给大家欣赏。其实,不看我也可以想象了,特殊的地理条件造就特定的环境,特殊的环境孕育特定的生命,赛里木湖以其非同寻常的高度、广度孕育出湿地、草原、森林、湖泊等诸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必有其非同寻常的景观展示,只是,需要不同的视角、维度,需要不同的时间、契机,甚至需要一些诗意的情怀,我们才可能有机会领略到它不同季节、不同时间那异乎寻常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