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孙伏园曾经问鲁迅,他最喜欢自己的哪一篇短篇小说,鲁迅给出的答案是:《孔乙己》。鲁迅甚至还亲自动手,将此文翻译成了日文,以应日文杂志的索稿者。
鲁迅为什么会特别钟爱这篇文章呢?这里我们不讨论,今天想说的,是从孔乙己这个名字所想到的,鲁迅与一些绰号之间的关系。
孔乙己本姓孔,
“孔乙己”三个字是别人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几个字中随意摘下来替他取的绰号,准确点说,孔乙己是鲁迅替他的小说人物取的绰号。
读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越来越觉得,先生实在是一个极其有趣的人,这个从他好给人取绰号这一点就看得出来。
“谗人”与“眼下痣”。周作人在《鲁迅与弟兄》一文中,曾有如下记叙,是说鲁迅少年时,当时鲁迅还不叫鲁迅,应该是在他还叫周樟寿的那个时期。有次为买一本名叫《海仙画谱》的价值一百五十文的书,三兄弟各出五十文钱,算是共同投资。书买回来后,不知道是因为书本身没有意思,还是小兄弟取阅受到限制,总之是小弟弟很不满意,以至去给父亲告状,那时孩子们私下买书是不被允许的。还好父亲没怎么当回事,这事儿也就蒙混过去。据周作人讲,鲁迅当时可能刚刚读过《诗经》《小雅·巷伯》,看到《诗经》中的一首政治抒愤诗,是作者自述遭谗而出离愤怒的诗歌。周樟寿,也即后来的鲁迅立刻活学活用,给小兄弟取了一个“谗人”的绰号。可惜那时小兄弟还没有读书,对这个绰号的意思也就不甚了了,这个绰号后来不久便被大家忘却。再之后,鲁迅做主将那本画谱单给了小兄弟,自己再另外去买了一本来收着。
鲁迅后来给小兄弟还起过一个绰号,叫作“眼下痣”,原因是小兄弟眼睛下面的确有一个黑痣,大概因为这个绰号与事实比较切合,所以用了好长时间。
“不佞”与“载飞载鸣”。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一书中,许寿裳也谈到鲁迅爱取绰号的这一特点,说:“鲁迅对人,多喜欢给予绰号,总是很有趣的。”对《天演论》的译者严复,鲁迅颇为欣赏,严复喜欢自称“不佞”,于是乎鲁迅就送他一个绰号——“不佞”。后来读了章太炎先生的《社会通诠商兑》,说到严复,里面有“……申夭之态,回复之词,载飞载鸣,情状可见,盖俯仰于桐城之道左,而未趋其庭庑者也……”的句子,鲁迅就给严复的绰号更了名,不再称“不佞”,而称其为“载飞载鸣”了。
“害马”许广平。杨荫榆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女大学校长。抗战爆发后,侵华日军要杨荫榆出任伪职,她严词拒绝。抗日战争中,杨荫榆不畏艰险,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同胞,最终命丧日本侵略者之手。只是人无完人,杨荫榆在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期间,因思想落后于时代,曾引发学生不满,导致风潮。1925年5月,杨荫榆借故开除刘和珍、许广平等6名学生自治会成员,并指斥这几名学生为“害群之马”。鲁迅对杨荫榆开除学生的举动非常不满,为此写过多篇文章声援学生,并因此成了当时的教育总长章士钊的眼中钉,落了个被开除的下场(后鲁迅状告章,并胜诉)。在这样艰难的斗争环境下,鲁迅爱取绰号的习惯依然不改,私下给许广平取了个“害马”的绰号,实在调皮之极。
回头再看鲁迅先生笔下的小说人物,除了“孔乙己”外,“阿Q”“狂人”“红眼睛阿义”“九斤老太”“豆腐西施”“八癞子”“六一公公”“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简直是绰号多多。如果说鲁迅后来不像少年和青年时期那样爱给人取绰号,我想原因无非是,先生将他好取绰号的爱好,由口头转到笔端,由现实中人转为小说中人罢了。
二
我小时候有好多绰号,大多是父亲取的。父亲给我取的绰号多半因事而生,比如某一天,我做了一件可笑的事情,或说了一句惹人发笑的话,做的事或说的话的共同特点,总归都有些不谙世事,于是,一向严肃而骨子里不乏幽默的父亲,在大笑一场后,我就有了一个新绰号。
新绰号诞生后,父亲作为创造者,多少有些自鸣得意,也往往会一马当先,率先使用,只是,因为我明晃晃的抵触,父亲的绰号,使用范围往往很小,仅限于少数家人之间。没有外人时,父亲笑着用绰号叫我,我呢,则一边嘴吹脸吊,一边不住抱怨:就知道给人乱起外号,真是的。
父亲给我取过的绰号,有一些我到现在还记得,有时候,对照自己的现实生活,觉得似乎,父亲多年前就已看透了我,因为,那些绰号无一不是在说,我实在是个太简单的人。
除了我,父亲还爱给他的另一个女儿,也就是我的姐姐取绰号。这些绰号,也多半如鲁迅给他的小弟弟取的“眼下痣”的绰号一样,充满着搞笑与温馨的意趣。
绰号历史悠久,据说汉代就已存在。绰号的要义,是抓住一个人身上的典型特征,然后犹如漫画像般,寥寥几笔勾出神韵。记得读过一本小说,里面的爸爸根据女儿的个性,给她取了个“不屈不挠”的绰号,可谓形象生动。前几天文友小聚,席间听到一个绰号,也很有趣,不妨拿来作为此文的结尾。绰号名:姨2(读音为“根号2”)。
以下是关于这个绰号的阐释:
一、姨2 是无理数,暗喻被绰号者不讲理;二、根号下数字为2,意指被绰号者为人比较“二”;三、姨2 开出的数字为1.41多,暗指被绰号者……这个第三点,在我看来多少有些取笑嫌疑,所以此处就不传播了。要传播的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尽量讲理,多些理性,少些“二”气,不然也许自己还浑然不觉呢,却已经被别人背地里根号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