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的“右衽”和“左衽”

○ 胡宗锋

字数:1,853 2023年12月20日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现在的好多景点为了展现古长安的风采,会用汉服表演等来吸引游客。来西安的游客大多会在网红地穿上汉服,打卡留影或是游览,从而身临其境地体验在古城的感觉。我的一位外国学生问我,“为什么有的人穿的汉服是扣子在右边,有的是在左边?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有区别吗?”我和学生开玩笑说,要是你穿就是在左,要是我穿就是在右。玩笑归玩笑,但我随后还是简单地给她讲解了一下汉服“左右祍”的小知识。这还要归功于多年前读上海朱振武教授的文章《“披发左衽”的忧思》。
  汉服之“衽”就是人们口头中的“襟”。记得小时候老家村里的老人对“衣襟”特别在意,必须是穿左襟,因为只有“老百年”(去世)后穿的寿衣是右襟。
  汉服作为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有其独特的形制特点和丰富的文化背景,也很好地体现了汉族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
  我们可以说“交领右衽”是汉民族服饰的基本特点之一。汉服的衣领与衣襟是连接在一起的,左右两片衣襟在穿着的时候,呈交叉的方式重叠在身体的中间部位,而左右衣襟在胸前交叠的时候,衣襟的上下位置大多是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让服装呈向右倾斜的样式,这就是汉服的“交领右衽”。“衽”字的本义是“衣襟”,在《说文解字》中的意思是:“衽,衣也,从衣,壬声。”郑玄在给《说文解字》做注的时候也解释道:“衽,所以掩裳际也。”说“交领右衽”是将右衣襟掩盖于左衣襟之下,而“左衽”则刚好相反。当然“右衽”和“左衽”不仅仅是衣服的穿着方式问题,还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左衽”多为夷狄之服。早在《尚书·毕命》的这段文字中,“……三后协心,同厎于道,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四夷左衽,罔不咸赖,予小子永膺多福。”就已经出现了“四夷左衽”这样的言论。意思是说周康王时期,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四个部族的人在穿衣的时候,和中原人士的“交领右衽”不一样,而是“左衽”,也就是上文解释到的,将左衣襟掩盖于右衣襟之下。在其他的历史文献中也有提到夷狄“左衽”的事情,比如,在《汉书·匈奴传》中有:“因此《春秋》以诸夏为内而以夷狄为外。夷狄之人贪财好利,被发左衽,人面兽心,与中国服装有别,习俗相异,饮食不同,言语不通。”《后汉书·西羌传》中再一次提到了“左衽”是少数民族的衣着特征:“建武九年,隗嚣死,司徒掾班彪上言:“今凉州部皆有降羌,羌胡被发左衽,而与汉人杂处,习俗既异,言语不通。”
  潘岳在其《西征赋》也曾写道:“或被发左衽,奋迅泥滓;或从容傅会,望表知里。”
  到了唐代的《旧唐书·列传·卷三十》中还有:“于是御幸北门,受其献食,于时百僚端笏,戎夷左衽,虔奉欢宴,皆承德音,口歌手舞,乐以终日。”这几段文字可以证明,当时的少数民族多着“左衽”,因此“左衽”也就几乎成了少数民族的代名词,与“右衽”相对。而颜师古在给《后汉书》做注的时候,也曾解释道:“右衽,从中国化也。”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左衽”和“右衽”是区别夷夏之别的标志之一。
  当然,历史上在胡商云集的长安城,曾经有“汉戴胡帽,胡戴汉帽”“胡饼、胡乐、胡舞盛行”,那么在民族融合的时候,也有可能出现“夷狄右衽”和“汉人左衽”。
  《论语》中还记载了孔子的一句话:“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认为如果不是因为管仲当年的政策,恐怕大家都要披散着头发穿着衣襟左掩的衣服了。虽然孔子话中的“衣襟左掩”有很强的贬义,却足见“披发左衽”在古人的眼中是不合华夏礼仪的。
  另外,关于“左衽”多是故去之人所穿的衣服,在《礼记·丧大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意思是说在举行丧礼时,不管是小殓还是大殓,逝者所着的衣服必须是“衣襟左掩”;还有在《通典·卷八十四》中的相关记载有:“袍必有表,不单,衣必有裳,谓之一称。皆左衽,结绞不纽……凡敛者要方,散衣有倒者也。左衽,衽向左,反生时。”意思是说,汉族在收殓故去之人时,所用殓衣的衣襟要左衽,和生者的穿着习惯相反。而马王堆古墓出土的很多文物,也有衣襟左掩的现象。可见,“衣襟左掩”是故去之人所着殓衣的穿着特点,也证明了古代确有此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细节,我们国人自己常常会“疏忽”,而外国的留学生则是很仔细。也许是因为我们“司空见惯”了,不以为然,而外国人则爱在细节上探究,觉得既然有别,定有说法。带了多年的外国学生,我一直有种感觉,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时不时会让外国学生给我这个中国老师“挖个坑”。而这个“坑”虽小,还真不好“填”。要想“填”好这个“坑”,就要自己有“一桶水”,才能随时随地地给学生“一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