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精神在东秦”主题采访说文化

字数:2,152 2023年12月02日
    华阴老腔少年班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三个年”活动,全面展示党的二十大以来渭南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渭南市委宣传部于11月17日至12月中旬组织开展“二十大精神在东秦”主题采访活动,围绕该市农业、工业、文化、民生、党建五个方面开展报道。
  合阳县:品读现代文明乡风 感受古村落文化底蕴
  11月28日下午,采访团走进合阳县甘井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坊镇灵泉村,探访现代文明乡风与古村落的文化底蕴。
  文化先行推动精神富有。甘井镇文化站自1982年建立以来,曾百余次荣获中省市县的表彰奖励,1997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如今,甘井镇党委、政府在文化站的基础上按照“乡村振兴 文化先行”的思路新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实践所北区是农民文化宫,主要用于文艺演出、大型工作会议、业务培训、文化宣传等;南区设置荣誉室、培训室、图书阅览室等部室,还建有灯光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活动场地。甘井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建成,更好地引导广大群众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合阳县坊镇灵泉村,位于县城以东15公里处,村东紧邻黄河、福山景区,因村东南处有一神泉而得名。村子创建于西汉初年,为淮阴侯韩信屯兵之地。近年来,灵泉村致力于传统古村落保护,进行深度文旅融合创建,并积极探索“五治聚力”治理模式,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第二批国家传统村落、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森林乡村、市级文明村,走出了建设新乡村的新路子。
  同时,灵泉村坚持挖掘传统文化,大力弘扬秦商文化、孝义文化、诚信文化,精心打造晴梵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优秀文化融入乡村治理,达到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效果。坚持文旅融合,打造特色品牌,在保护现有古建古居的基础上,提升停车场、垃圾收集站、休闲座椅、微景绿植、民宿驿站等配置,形成“一步一景”的回字形景观纽带,打造集文化体验、旅游休闲、观光打卡等“人、景、物”相融、主客共享的传统村落旅游样板。
   华阴市:华阴老腔一声吼非遗文化绽魅力
  11月29日上午,采访团走进华阴市影剧院和岳庙办卫峪小学,感受华阴老腔的独特魅力与文化传承。
  在华阴市影剧院非遗音画《夕约老腔》的表演现场,生动热烈的舞台表演获得观众阵阵掌声。
  近年来,华阴立足于“文旅立市”战略,围绕“山下留客”需求,策划编排了以民俗文化为主题,以华山故事为基调,以好看、好听、好玩为目的的旅游演艺节目,包含华阴老腔、华阴迷胡、华山戏法以及面临失传的华阴时腔、华山“红社火”等各级非遗项目,由华山神话《宝莲灯》《吹箫引凤》、华岳声腔《自得其乐》《关中古歌》《华山论剑》、华阴民俗《祈雨送福》《庆丰锣鼓》等节目组成。在传统戏曲的基础上,加之舞蹈、锣鼓、演员技巧以及观众互动的元素,配合特技效果,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原则下,强化演出的观赏性和原生态,给予观众与众不同的视听盛宴。
  走进岳庙办卫峪小学的老腔演艺厅,少年班的孩子们身着演出服,正用稚嫩的嗓音展现着华阴老腔的原生态形象。
  卫峪小学是华阴市的非遗文化传承基地,也是“渭南市非遗传承示范校”。2017年9月,该校成立华阴老腔少年班,传承教师5人,均为张香玲老腔艺术团成员,截至目前,已有300余名学生成为“小小传承人”。除了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唱词旋律外,还根据当前中心工作,创编出《最美少年人》《劝孝歌》《给你点颜色》等一系列老腔作品。
  为挖掘非遗文化“富矿”,渭南将传统研学课程与非遗传承相结合,先后组织30余万名学生参与非遗研学,让学生深入了解渭南厚重的历史文化,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并通过《非遗里的中国》栏目、“大地欢歌 非遗同行”展示展演等活动,展示渭南文博非遗魅力,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今年上半年,全市开展非遗进景区、进校园活动382场次,59个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累计接待超过70万人次,释放了文旅融合新动能。
  潼关县:深耕文化沃土 激发文旅新生机
  11月29日下午,采访团走进潼关古城景区,一览三河交汇胜景,领略千年古城的文化风韵。
  潼关古城景区位于关中平原最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北邻黄河,南依秦岭,渭河、洛河在此汇入黄河形成三河交汇盛景,壮美的山河自然资源以及独一无二的关、城、河文化汇聚于此,使之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及文化底蕴。
  景区总占地面积9600余亩,包含古城核心区、水岸人家主题区、云潼关汉文化主题区以及城防体系及相关旅游配套。目前景区正在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及“交通文旅融合示范区”。建成后的潼关古城将依托潼关独特的黄河自然资源优势以及独一无二的关、城、河一体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与华山景区优势互补,形成“山河一体、山水互动”的旅游格局,成为全国精品旅游度假区、西北地区文化旅游项目的标杆、全国休闲度假景区的典范。
  潼关县博物馆位于古城景区内,总体建筑面积3374.38平方米,其内复原了明清时期潼关古城的山河一览楼,是目前陕西省县级博物馆面积最大、文物最多、布展形式最丰富、设计手法最新颖的博物馆。该馆于2018年9月开放,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陈列展示、宣传教育、学术交流于一体。馆内展陈四大部分经纬交织,共同组成一幅“印象潼关”之图,向大家讲述一个历史悠久、自然与文化底蕴深厚的潼关。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高盼成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