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

○ 伦楠楠

字数:1,872 2023年10月28日
伦楠楠 《静月无尘》 绢本设色 172cm×96cm 2021年

  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然观念和审美境界,寄托了人们对宇宙自然的认识和情感,也能更好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人文世界。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而中国画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载体,当代中国画更应该注重继承传统中国画的灵魂,在对传统中国画改革创新过程中赋予其新的活力与生命。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和审美倾向,事物的发展反映着时代的特性,而继承与创新是事物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俗话说:“知来处,明去处”。中国画艺术发展之路也是如此,在着重继承传统艺术的同时,根据传统中国画的艺术特点进行改革创新,为中国画的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华民族经过上下5000年的文化发展和积淀,形成了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中国画艺术。中国画具有兼容性强的特点,其在传统国画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外来文化,通过艺术的交融与碰撞,使中国画的生命力更强,这也是中国画持续发展的关键。
  唐代是中国古代绘画全面发展时期,具有自由开放、华丽壮美的时代特征。其绘画在线条的运用上各家各派,面目多样。如“形神骨肉兼有”的密体和“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就是以线条来区分不同的造型风格。譬如阎立本善于运用浑厚坚实的“铁线描”去表现稳定、厚重的历史人物形象;“画圣”吴道子以“吴带当风”的“兰叶描”“柳叶描”笔法表现衣带飘举的质感,有着“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效果和气韵;周昉、张萱则以“游丝描”“琴弦描”表现闲适优美的妇女形象,其代表作《簪花仕女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以动感、表情、衣服质感而被称为“周家样”“张家样”等等,这时期形成的线条一直影响着后世的绘画。五代时期,我国的绘画史也留下了不可忽视的业绩。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造型准确精微,线条工细流畅,色彩绚丽清雅,不同物象的笔墨运用又富有变化,尤其敷色更见丰富、和谐,仕女的素妆艳服与男宾的青黑色衣衫形成鲜明对比,不同色彩对比参差,交相辉映,整体色调艳而不俗,呈现出高雅、素馨的格调。这幅画的艺术成就在于全面继承了唐代工笔技法而又有所创新。
  宋代是中国绘画发展的转型期,在书画艺术上人才辈出,尤其是文人画的兴起,更加注重情感对感官功能变化的捕捉,由摹形到追意。一是以扎实的技法实践活动,在题材上进行了突破和丰富;二是在形式技法上进行了转变和创新。晋唐时期的绘画主要是人物画,彼时人物画已经尽可能地还原描摹对象的内在气质,借此使人得以教化之功。但是到了宋代,并没有因为绘画具有的教化功用而认为人物画多么重要。山水画开始兴起,尤其是水墨山水的兴起,剥离了先前绘画线条的单一性,水墨的渲染表达寄托了宋人对于自然美的崇尚和对于“意境”的追求。此外,与晋唐相比,宋代人物画出现了一些世俗人物画,例如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同时,静物花鸟以及墨竹的出现,都是宋代绘画在题材上的突破和丰富。此时“勾线设色”笔法在人物画上还有所运用,这种笔法已不能满足水墨画大场景的立体感与创作时的激情。虽然晚唐时期有“泼墨”法的出现,但并未形成气候。五代时期荆浩提出了绘画应该“兼笔墨而有之”的观点。北宋后期,《宣和画谱》又进一步对这种笔墨论进行了完善和丰富,并提出了只有笔墨结合,使二者合理搭配,才能达到“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才能在传承的基础上超越前人。同时,宋代院体工笔画对前人的工笔画进行的改良,以及壁画向案画的转变、题画诗的书画同构现象等新形式,都可以说是重新确立了一种中国绘画的新方式。
  当代中国画受西方艺术影响较大。明朝时期,传教士将西方的文化艺术传进中国,对中国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画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广泛接触到西方文化艺术,使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得以融合,促进了中国画的进一步发展。比如徐悲鸿及蒋兆和等画家,在继承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西方艺术特点,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画的创作水平,增强了中国画艺术的生命力。
  艺术上的创新与变革,是画家们遇到的重大问题。面对纷繁复杂艺术世界的挑战,画家在学识修养方面更应是诗人与思想者,在观察事物时应是幻想家和心灵敏锐的观察者。努力创新方法,打破传统程式和审美习惯,以正确的艺术见解表现其艺术内涵的深度。正如李可染先生所说:“用最大的力打进去,再用最大的力打出来”。
  总之,传承与创新是中国画艺术面临的两个关键主题,只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二者相互促进,中国画这门古老的艺术才能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并保持张力,也可使中国画这个千百年来传统的艺术形式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艺术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