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城西安的这个酷暑季节,手持青年诗人孙娜寄来的即将付梓的诗稿《回眸》,犹如把握一片绿荫,书页的影子在眼前跳动,就像树叶在微风中摇曳,给我带来阵阵凉爽,嗓子眼里也溪润起一丝微微的甘甜。品读着这些“爱与悲悯”的情感诗句,我强烈地感觉到视觉和心灵的双重冲击。孙娜是一位文学青年,尤其是在诗歌方面,颇有收获。她为人低调、单纯、热情,像个孩子;为诗又极其痴迷,深爱从不慢待。时过不到两年,她的又一本诗集《回眸》要面世了。先睹为快,我被那种由远渐近、由低到高、由暗及明、由浅入深,微妙的韵律、幻变的语序、幽黙的谐趣所打动。我一直以为,女性更具诗性与诗意,因为她们更敏感更细腻更易于陷入幻想之中。然而在孙娜的诗中充溢着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柔软,不掩饰,也不扩张,而拿捏得恰到好处。我们先看两首短诗。
《甜蜜蜜》:“我也不知为何伤口还在愈合/你却悄悄地闯进我的心里/是你让我看见干枯沙漠/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我想要每天为你写诗/用极淡之笔,写出极挚之情/看到你的那一刻/世界也变成了粉红色/你让我明白/爱需要精心雕刻。”
《无题》:“阳光透过指尖的缝隙/化作一缕缕淡淡的忧伤/守望着安暖/素笔勾勒尘世的离合/描出一丝丝浅浅的眷恋/缱蜷着思念/忧愁缠绕素色的年华/绕出一年年深深的期盼/收藏着柔情。”
读着这些诗句,我感受到一种柔软的爱,这种爱更是对尘世细微而又巨大的抒发,这情这爱,或是甜蜜的,或是痛苦的。这本诗集,更多体现和代表女性才会有的甜蜜和忧伤。
故乡情结、乡土之恋,也许是人类与生俱有的天性,更是诗人永恒的主题。故乡的水土不仅养育了诗人的生命,开启了诗人的心智,并且赋予诗人原始的本真的灵感与诗性。难以割舍的亲情、牵肠挂肚的往事,便成了梦绕魂牵的乡愁,最终被转化为一种艺术的符号。诗人写乡土乡情乡韵,只是视觉不一、意境不同。孙娜笔下的乡土乡情乡韵,没有乡村诗歌那样的热切与沉重,而是写得朴实、自然,娓娓道来,一种平静而淡然的忧伤与热爱在诗里行间流淌。比如《自从离别后》中:“自从离别后/我回到了陕北/思念便插上了翅膀/空气中飘散着栀子花香/远方的你是否感应得到/我心中的期待/犹如万里的波涛不断翻滚/陕北的黄土地/也能感受到我的思念/如火烧,如鼓震。”这些诗,简约记录着诗人热爱故土和思念故土时心情的波动和思绪的流转,仿佛技艺纯熟的匠人一个漫不经心的手势,却在不经意间流露才华,展示缤纷的内心世界。
我们常说“诗言志”。阅历和性情是区分优异和平庸的砝码。敢于表达性情,决定着一名诗人作品上的个性和风格。读过《回眸》诗集,让作者孙娜天性饱含的真诚、热烈、幽默、善感乃至自嘲全部爆发出来。面对自己生活的艰难、工作的压力和社会五彩斑斓诱惑萦绕以及网络时代下光怪陆离的欲望搅扰,有些人宁静的心灵泛过波澜,清亮的目光也曾经暗淡,但所不同的是孙娜并没有为之扼腕长叹,为之苦苦寻探,而是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事物,忠于自己的个性和内心感受,安宁的语境中展现生命的悠闲韵致,以简洁的文句为扇,在炎炎酷暑中扇出一抹清凉;以温暖的话语为光,在黑夜里捧出荧火照出一点微亮,将我们引领进一个个清妙而灵动的场景中。
孙娜的诗大多是随感而发。她完全是一种触动内心的自动写作,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诗集中多以短诗为主,最短的只有四句。比如《想念》这首:“好想念/想说千万遍/千遍为思念/万遍为想见。”又比如《风信子》:“等风来了/我就会去找你/带着三月的风信子/你在风中如期花开/我把爱藏进风里/随你飘荡。”像这样的短诗比比皆是。她以激情、才气和想象力的诗作,强化了感情色彩,意象表达中,让自己极其朴素的语句里蕴藉着神奇。
孙娜的诗最主要的特点和长处,是把自然和生命情感糅合在一起,以自己的一种方式,完成对生命的发现和超越。在孙娜的诗歌里,通过自然的表现和表现的自然,把个体的感受和思考灌注其中,既表达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表达现实中失去或获得精神抚慰时那种内心的充实、坦荡、平和和满足。她以诗歌表达自己对生活、对这个世界的热爱,诗歌亦成为她在这喧嚣尘世中用以释放自我、表现自我、平衡自我的一种生活情调与思想方式。这一点在当代青年中,实为难能可贵,亦值得点赞称道。
(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