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及其造像之演变

○ 蔡学海

字数:4,407 2023年09月16日
蔡学海 《白衣观音》 纸本水墨 66cm×42cm 2021年

蔡学海 《杨柳观音》 纸本水墨 60cm×35cm 2020年

蔡学海 《如意轮观音》 纸本水墨 60cm×35cm 2020年

  提起观世音菩萨,我们脑海中一般都会浮现出身披白衣,或手提鱼篮,或怀抱婴儿等女性菩萨的形象,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刚刚传入东土之初,我们看到的观音菩萨像均为长着胡子身材健硕的男性菩萨形象。到十六世纪,观音在中国却已然成为妇孺皆知的“慈悲女神”。在其他各国,观音菩萨的形象都不曾出现过性别的转换现象,为什么在中国,观音信仰会如此普遍,而且不仅女性化,甚至有各种不同形式的女性观音产生,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佛教的东传及观音信仰的本土化形成
  佛教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释迦牟尼建立原始佛教之后,佛教就开始了大规模地向外输出。早在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启吸引了一大批商人走向中亚,而西域的商品以及包括佛教在内的文化,也开始慢慢传入了汉地。观世音菩萨信仰就是中国人接受佛教影响之后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最具有本土特色的信仰类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流行的一种宗教信仰形态。
  魏晋时期,竺法护翻译的《正法华经》问世,象征着观音信仰的正式形成。姚秦的鸠摩罗什将其翻译的《妙法莲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独立出来,形成单独的一部《观音经》,这在中国观世音信仰传播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经对古代印度的观音救难信仰进行了完整的表述,成为后世中国观音信仰最基本的依据。
  据《大悲心陀罗尼经》中所记载,观世音又称观自在,本来是无量劫时出世的佛,因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威力量,佛号为正法明如来。劫后,有感于世间之大悲,便化身菩萨救苦救难。
  在佛教观音经典传入后,随着观音信仰的迅速普及,南北朝时期便已经产生了中国本土的观音经典文本,其中以《高王观世音经》最为著名。此外,观音菩萨应验故事也在这一时期产生并得以迅速传播。南朝宋傅亮所编《光世音应验记》便是此类文学作品的代表。观世音菩萨是大慈大悲的化身,愿意倾听世间所有苦难的声音,根据度化众生的根性,应化为各种不同的形象来救苦救难。他的到来让动荡的时局中过着水深火热生活的人们看到希望,得到一些慰藉。从此观音解救众生的观念便根植在中国观音信众的信念之中,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相传其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九,成道日是农历六月十九,涅槃日是农历九月十九,说法道场是普陀山。
  观音的具体称谓
  尽管观音如此有名,但是关于他(她)的一些基本问题,很多人其实都没搞清楚,比如说观音到底叫什么。
  目前来说,主流的有三种叫法,观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音菩萨,为梵文Avalokitesvara的意译,亦译作“光世音”,新译“观自在”“观世自在”,音译“阿婆卢吉低舍婆罗”“阿缚卢枳多伊湿伐罗”。竺法护法师译为“光世音菩萨”,鸠摩罗什法师译为“观世音菩萨”,意为“观察世间音声觉悟有情”。在民间信仰中常被尊称观音佛祖、观音大士、白衣大士。因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能听到世间一切疾苦之声,遇难众生只要诵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故名观世音。此说出自《妙法莲华经》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又说:“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到了唐代,因避讳太宗李世民的名字,就略称为“观音”,去掉了“世”字。
  而观自在菩萨也就是观音菩萨,著名的《心经》开头第一句,唐代玄奘法师等译师们就译为“观自在菩萨”。“Avalokita”为“观”,“isvara”为“自在”,意为众生所见之主,可见于今日的《般若心经》。
  此外还有另一重意思,出自《楞严经》。在经中《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中记载,观世音菩萨以听音方法契入法性,证得耳根圆通,修成正果。

蔡学海 《马头观音》 纸本水墨 60cm×35cm 2020年

蔡学海 《千手观音》 纸本水墨 60cm×35cm 2020年

蔡学海 《龙头观音》 纸本水墨 60cm×35cm 2020年

蔡学海 《极乐》 纸本水墨 70cm×36cm 2016年

蔡学海 《持莲观音》 纸本水墨 60cm×35cm 2020年

  观世音菩萨的形象
  按佛教的典籍记载,观音菩萨有各种不同称谓和形象,如六观音、七观音及至三十三观音(称三十三身),但一般所说的观音是指作为总体的圣观音。六观音指的是大悲观音、大慈观音、狮子无畏观音、大光普照观音、天人丈夫观音、大梵深远观音。据《摩诃止观》卷二载,大悲观世音破地狱道三障,大慈观世音破饿鬼道三障,狮子无畏观世音破畜生道三障,大光普照观世音破阿修罗道三障,天人丈夫观世音破人道三障,大梵深远观世音破天道三障。在东密,六观音指的是千手观音、圣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准提观音(准提菩萨)、如意轮观音。“三十三身”观音也常被提及,按《法华经》卷七《普门品》所说,观音由普现色身三昧示现三十三种变化身:一佛身,二辟支佛身,三声闻身,四梵王身,五帝释身,六自在天身,七大自在天身,八天大将军身,九毗沙门身,十小王身,十一长者身,十二居士身,十三宰官身,十四婆罗门身,十五比丘身,十六比丘尼身,十七优婆塞身,十八优婆夷身,十九长者妇女身,二十居士妇女身,廿一宰官妇女身,廿二婆罗门妇女身,廿三童男身,廿四童女身,廿五天身,廿六龙身,廿七夜叉身,廿八乾闼婆身,廿九阿修罗身,三十迦楼罗身,三十一紧那罗身,三十二摩睺罗伽身,三十三执金刚神身。另还有“水月观音”“摩利支观音”“不空绢索观音”“消众毒观音”“叶衣观音”“一髻罗刹王观音”“多罗观音”等等不同的形象和称谓。
  菩萨要在人世间启发未悟的众生,使众生萌发正知正见,而不为邪知邪见所烦扰。但是众生的根基不一,处境也不一,菩萨必须随顺众生,依据众生的具体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方法以及态度来帮助他们从生死轮转的苦海中解脱出来。也就是说,观世音菩萨应机逗教,经常会根据众生不同的根器和机缘,化身不同的形象来救度。因此观世音菩萨自起始便没有所谓性别之说。
  观世音菩萨在中国的女性化过程
  中国本土化观音形象的形成及其定名经历了从初传到明代一段漫长的时期。如果我们去看早期犍陀罗风格乃至唐朝之前的观音塑像,毫无疑问观音菩萨就是一个面带胡须、手执宝瓶与杨柳的壮硕男子形象。因为传统佛教认为修得的男身是智慧福报所成,而女身则是罪报所生。但是慢慢地从唐代以后,塑像这方面,观音就开始出现女性形象了。一些经典的身姿甚至有“东方的维纳斯”之美称。唐王朝时期,兴起了一种以丰满为美的时尚风潮,这种风尚不光体现在国内民众身上,也同样体现在绘画雕塑造像上。而当时的许多佛教经典以及画像,尤以观世音菩萨的形象最为突出。在敦煌壁画等早期汉化菩萨形象上可看到,唐代仕女画的兴盛引发了创作者对女性曲线美的关注。在此背景下,观音菩萨从佛典中的威猛男子一变为体态婀娜的东方女性美神。
  在绘画作品中,随着“水月观音”和“白衣观音”的出现,观音像进入了中国本土化创作的阶段。
  宋代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多头戴履巾,白衣观音也是在这个时候悄然出现的,并完全呈现为女相。观世音从男人变成女人,也主要因为在很多观音的传说故事中,都是以女性的形象来救苦救难的。由于观音信仰在中国影响深远,民间有关于观世音菩萨的各种传说,如广泛流传的观音为兴林国妙庄王的三公主妙善公主的说法。这种女观音传说,最早可见于宋代朱弁《曲洧旧闻》。其后,宋末元初的管道升著《观世音菩萨传略》成为完整的传记。以此为蓝本,还陆续出现了《香山宝卷》《南海观音全传》《观音得道》等一大批观音故事书。这些观音故事逐渐广为流传,深入人心,从此之后中国化的女相观音完全取代了印度佛典中的男相观音。
  元代的观音像是对唐宋造像的瘦身改造,在性别、服饰、姿态等诸多方面并没有太多创新。然而观音的身世却进一步中国化了。
  明代是观世音造像最为重要的时期,朱明历朝帝后皆崇奉佛教。最重要的是,观音菩萨与明代帝后之间一直有着“密切的关联”:成祖朱棣兵变夺位后,仁孝徐皇后“梦中授记于观世音菩萨”,并传以《梦感佛说大功德经》;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也在梦中得到观音菩萨传授经典——《佛说大慈至圣九莲菩萨化身度世尊经》,为纪念此祥瑞,万历皇帝于北京慈寿寺按照李太后的形象刻九莲菩萨像于碑上,以示记颂,实为暗指李太后就是九莲菩萨转世。自此,九莲观音几乎成了朱明王朝的皇家专属。而九莲观音像也成为中国观音像中最具民族性的佛教艺术形象之一。
  明代观音像创作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成套观音像的出现,其组成数量有二十四相观音、三十二相观音、五十三相观音等。
  由此可见,明代最终完成了观音文化的本土化改造,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形象和相对的名称。其中,流行且普及的女性观音形象有“水月观音”“白衣观音”“鱼篮观音”“马郎妇观音”“送子观音”等,皆是中国艺术家依据本土经典或灵验故事而创作的本土观音形象。此时观音像最为显著的特点是神性的消失和世俗性的凸显。观世音菩萨不再高踞云端或远在九天,而是或置身于山林之中,或静坐于瀑布溪流之畔,神情宁静、姿态安详。这些特点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自五代起兴起的高士题材作品,甚至直称“观音大士”。显然,中国本土化的观音画像无论从形象、背景布置还是名称,都受到了中国文人画中高士题材的影响。水墨观音像从五代两宋时期便已出现在绢本作品中,到了明代,水墨观音或者白描观音便基本成为观音画像的主要形式。
  信仰来源于精神上的需求。事实上人到了最痛苦的时候,喊的都是母亲的名字,最想回到的是儿时记忆中母亲最温暖最安全的怀抱。《法华经》上记载,观音能够救度世人免于七种危难,比如说遭遇大火的时候,只要心中能够默念观音菩萨的名号,大火立刻就会熄灭;如果遭遇风浪,观音菩萨能够保佑人安然驶出风暴等等。这些都是人生到了最危机最痛苦的时刻,在这种时刻无助的人们本能想到的都是母亲。而能听到世间一切苦难的观音,也自然慢慢地从男人形象变成了女人,因为在大众心中父亲总是威严的,而母亲则是温柔包容慈爱无私、伟大而有求必应的。当然,不管观音的形象如何变化,其普度众生的慈悲精神,才是观音长久以来受中国人爱戴的重要原因。诸多法身化身,都是观音菩萨的慈悲示现,只是你“看见”了吗?该用什么心与之相应呢?
  总之,观世音信仰从初传到完全本土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均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尤其对文学、建筑、音乐、绘画、雕塑等领域,更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从两晋时期开始产生的以观音灵验故事为主题的小说传记,到之后中国本土的观音经典文本的产生,这些都为观音信仰的传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中国本土的观音图像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寺庙壁画的目的是劝人向善,强调的是绘画的教化功用。而文人的佛教题材绘画除了用于礼拜之外,还强调艺术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希望对观世音造像感兴趣的画友好好共同继承和发扬我国宗教艺术传统的精髓,同时也期望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既符合传统宗教文化仪轨,又符合传统艺术特点和规律的观音像作品,为民族宗教艺术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