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至汉代,极盛一时,不仅种类繁多,如碑版、摩崖、汉简、汉砖等,且体式完备,格调精雅。汉以降直至明代,隶书沉寂,作手佳构寥寥。至明末清初,金石考据之风日盛,许多学者书家寝馈于此,篆、隶等书体复兴起来,清初郑簠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矢志于隶书,以还原汉隶为鹄的,一生只写隶书。有清一代,郑簠隶书风格独具,身后百年,播远泽厚,影响甚大。
郑簠曾自言:“初学隶书是学闽中宋比玉,见其奇而悦之。学二十年,日就支离。去古渐远,深悔从前。及求原本,乃学汉碑。始知朴而自古,拙而自奇。沉酣其中者三十余年,溯流穷源,久而久之,自得真古拙真奇怪之妙。”这是郑簠对自身学习隶书的一次深刻的自我革命。
明代书法家傅山就多次提过:“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到了明末清初,有一批学者不懈地追寻汉碑,郑簠便是其中最关键、最执着的人物之一。
他认为学隶书就应该追本求源。经过大量的临摹实践,他不但飞越了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帖学时代,而且开辟了清代书法崇尚碑刻、追寻访碑、临碑学碑之门。给清代书坛注入前所未有的新鲜活力,为清代的书法史增添新的华章。
—— 摘自《郑簠隶书临创手记》第12—13页
鉴于此,我将郑簠隶书简称为“郑隶”(在《郑簠隶书临创手记》中有说明),也是我十几年来坚持追寻郑隶取法路径,做郑隶的学习者、实践者、追慕者。在我学书小传《三风先生传》有记:
学书法多采风,追风,发疯,故称三风。娴静少言,多泡墨池。挥毫泼墨,不计其时、其利,笔墨纸废之不计其数。烧菜煮饭应付了事,往往烧干烧焦而终。有时,为求学拜师,观展访碑,不顾千里迢迢,冷嘲热讽,旅途辛劳,亲旧知其如此,言其本末倒置,疯癫也。
—— 摘自《郑簠隶书临创手记》第114页
《郑簠隶书临创手记》一书共分五个部分。我将郑隶的风格特点、用笔规律及创作取向编成口诀,方便读者领会。
我在《郑簠隶书临创手记》写道:
编撰《郑簠隶书临创手记》,对郑簠及其隶书研究得不是那么深,我只是以书法爱好者的身份,努力践行郑簠“草隶”的书法人。此书叙述了我学习郑簠隶书的经过,做了学习书法最基础的事情,精临和意临其隶书,把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见、所悟、所感呈现给广大书法爱好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摘自《郑簠隶书临创手记》之扉页《写在前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