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松《朱元昊墓志》临摹
王松松 诸葛亮《诫子书》
王松松《林散之诗六首》
王松松《敢于能凭联》
王松松《吴昌硕题画诗六首》
王松松《自作诗六首》
王松松《宽宏温厚联》
王松松《蒙古马精神选抄》
王松松 简牍《交友名句选抄》 汉代篆书作为古文字的终结者和延续者,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汉承秦制,初用篆书,后来篆书呈现出衰落的趋势,隶书得到蓬勃的发展,并在东汉进入鼎盛时期;草书(章草)在汉代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一种字体;楷书和行书也开始萌芽。石刻和简帛为汉代书法的主要载体。更重要的是,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文字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两汉时期的人们充分利用这种有利的因素,对文字本身的美和书写中可能获得的美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使书法艺术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形势,创造了大批经典作品。同时,汉末理论家们的思考,也成为保留至今的最早的书论著作,在书论史上影响深远。
小篆作为汉代重要的应用文字之一,东汉以后才逐渐被隶书取代,但在许多特殊的重要场合仍然被使用着,因而两汉对小篆来说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时期。其书迹遗存主要有:碑刻、碑额、铜器铭文、砖文和瓦当、墨迹等。这些汉代遗存对研究小篆在汉代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我们今天的小篆取法提供了更多可能。
从整体上来看,汉代流传至今的篆书资料是相当丰富可观的。但是从目前对汉代篆书研究现状来看,对汉代篆书进行深入地、系统地研究的书籍是很少见的。从现在存有的著作资料来看,取得了非常珍贵的研究成果,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如: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王镛《中国书法全集·秦汉刻石》等。
一、汉代篆书发展概况
(一)汉代篆书概述
篆书在汉代已经不是应用性书体,但还在某些庄重的场合使用。随着隶书体的逐渐成熟,取代篆书成为汉代官方正体,篆书则被尊为古体,其在实用性上逐渐消亡,但在艺术上是发展的。因在各种书体中最富装饰性,所以篆书多施用于一些特殊的器物上,如宫殿题榜、礼器题铭、铜器款识、碑额柩铭、印章钱币、瓦当砖文等。
西汉前期,一些启蒙的字书仍然用篆书传抄,西汉后期才陆续改用隶书。一般的读书人对篆书已经比较陌生,尤其是对先秦古文,更是不能识读。由于研究和传授古文经学必须要懂古文字,这是治古文经学的初阶,而古代学童入小学识读文字,故将文字学称之为“小学”。
东汉时,社会上一些人写字随意变乱,向壁虚造,俗儒因不通文字学,讲解经义也凭空主观想象,随意穿凿附会,廷尉解释法律,甚至用拆解的方法来解决。鉴于这些情况,古文经学家许慎撰写了《说文解字》,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保存了大量的篆体字,是识读和研究古文字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汉代篆书有两个特征,其一,融入一些隶书的偏旁和结构,其字形整体偏方;其二,笔画盘曲形成装饰化。多见于碑版、碑额题字,
风格丰富多变,一碑有一碑之面目,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跌宕不拘、烂漫多姿者。如《西狭颂》碑额篆书,方折处劲健而轻灵,圆转处宏阔而飘动,结体严谨活泼,呈现出恣肆雄伟的气象。
《西狭颂》篆额
《韩仁铭》篆额 二是优美从容、圆转流丽者。如《华山庙碑》《郑固碑》《韩仁铭》《孔宙碑》等碑额及《袁安碑》《袁敞碑》《少室石阙铭》《嵩山开母庙石阙铭》等篆书,这是汉代篆书的大宗。继承秦篆古法而风格稍异,其字形饱满宽博,笔势婉转圆劲,结体方整沉稳,雄肆中透出几分端雅。横向纵敛合度,俯仰有法;转折处或圆或方,或提或按,难窥端倪。
三是方整斩截、恣肆朴拙者。如《张迁碑》篆额、《鲜于璜碑》篆额,其用笔方圆兼备,藏露互现,俯仰得体,笔势起伏屈伸,结字亦茂密。
《张迁碑》篆额
《鲜于璜碑》篆额
《白石神君碑》篆额 四是雄浑厚重、寓巧于拙者,如《白石神君碑》《上尊号奏》篆额,笔画粗重,雄浑圆厚,装饰性和古意兼具。
(二)碑刻篆书
严格意义上的碑刻,在西汉时还没有出现,因此西汉时期的篆书石刻,都不以“碑”称名,如《群臣上醻刻石》《鲁北陛石题字》《况其卿坟坛刻石》《上谷府卿坟坛刻石》《郁平大尹冯君孺人墓画像石题记》《霍去病墓墓石刻字》等,数量不少,但形制比较简单,不过风格也较为多样。前四种体势较开阔,但还是相对典型的小篆;第五种出于新莽,结体严谨工美,瘦硬而不失婉转,具有独特的意味;后面一种则间或夹杂着隶书的形意,显然受到了隶书流行的影响。
《袁安碑》 东汉以后,碑刻大兴,而小篆的地位已经被隶书取代,因而小篆碑刻并不多。代表性的有三类:《嵩山开母庙石阙铭》《少室石阙铭》,体势方正茂密,笔画圆劲;《袁安碑》《袁敞碑》,体势宽博,笔势流畅而略兼隶意,用笔有清晰的起伏提按变化。一般认为,这两碑是小篆的新开创,代表了汉代小篆的新风格。《祀三公山碑》,杂糅了大量的隶书笔势,有些字几乎与隶书无异,单字撑满字格,而通篇布局错落,这既不是由篆入隶的过渡书体,也不是书写者有意为之的艺术创造,而是一种极有创造性的写法。
(三)碑额篆书
现存的两汉时期的碑额较少,因多用篆书书写,被广泛地称为篆额,是我们研究篆书在汉代发展情况的重要资料。篆书在汉代碑额中留存较多,风格也更加丰富。篆书与隶书相比,毕竟是古老的字体,有其庄重的意义,因而在东汉隶书碑刻大盛时,其碑额却有许多是采用篆书书写的。其中代表性的有:《泰室石阙铭额》(阳文)、《少室石阙铭额》、《景君碑额》、《孔君碣额》、《郑固碑额》、《孔宙碑额》、《孔彪碑额》、《韩仁铭额》、《尹宙碑额》、《王舎人碑额》、《鲜于璜碑额》(阳文)、《华山碑额》、《张迁碑额》、《赵宽碑额》、《白石神君碑额》、《郑季宣碑额》、《樊敏碑额》、《赵菿碑额》、《仙人唐公房碑额》、《尚府君碑额》等。
碑额要求有较强的装饰性,因而碑额篆书往往与一般篆书有较大的不同,概括而言有:首先,由于碑额位置相对狭小,许多碑额篆书的整体布局必须因势利导,随形布势,因而章法比较奇特;其次,这也必然影响到单字结构的处理,往往或长或扁、或方或圆,有时又互相穿插,同严谨的秦篆相比,显得活泼多姿;再次,有时受到隶书的影响,笔画常有隶意,相对丰富得多;最后,有的作品为了突出其装饰性,采用了缪篆体势或类似韭叶的笔画,别具一格。
(四)铜器铭文
《新莽嘉量》
汉代已经不是青铜器的兴盛期,但是青铜器物的应用仍然比较广泛,主要是一些日常用品,其上铭文,多为器名、使用地点、铸造年月,以及工匠的姓名和器的重量等。近人容庚《秦汉金文录》中收集有大量这类铭文。其成字方法多为契刻,风格约可分为两类:一类笔画均匀,字形端稳,有的接近规范的小篆。如《寿成室鼎》《新莽嘉量》《长杨鼎》《黄山鼎》《安成家鼎》《南陵钟》《池阳宫行镫》《竟宁雁足镫》《成山宫渠升》等的铭文。另一类,体势不受小篆格局限制,笔画随意自如。如《云阳鼎》《杜阳鼎》《湿成鼎》《永初钟》等的铭文。《新莽嘉量》在汉代铜器铭文中独具特色,书体为纯正的小篆,圆瘦茂密,横势笔画略呈弧曲,细腰长脚纵势已极,使字形重心上移变得格外分明。加之行列整齐,更加突出了字势的雄强挺拔和章法的舒朗,是汉篆的变雅之作。总的来看,无论内容还是书写,都比较简略,无法和此前的铜器铭文相比,但在“简”中也形成了特色。
(五)砖文和瓦当
《延年益寿》瓦当
汉代瓦当文是古代篆书的一束奇葩。以圆形瓦当为常见,一般中央有一乳突,周围用线等分为四。瓦当文记录建筑物的名称或是祈颂吉祥的语句,虽然简短,但由于其形制特异,篆法也极具异彩,如《延年益寿》瓦当。最为突出的是它的善于随形布字,文字围绕圆心进行安排,因而常常省改变形,将文字简化或夸张,充分发挥篆书圆曲笔画易于伸展、收缩的特点,创造了既有很强的装饰性又不失篆书本性的新风格。
汉代砖刻在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出土的为最多。它与瓦当相似,但砖面近方,无需作太多的变形处理,因而文字往往与典型小篆近似,只是更为大胆雄放,有时采用印鉴上常用的篆法,形简而意远。
(六)墨迹
《张掖都尉棨信》
汉篆书墨迹留存至今的有四件:《武威张伯升柩铭》《武威壶子梁柩铭》《武威姑臧张阴阴柩铭》和《张掖都尉棨信》,应当都是所谓“幡信”一类的作品,笔画盘曲、穿插,婉转妩媚,结体或突出疏密对比,或强调撑满字格,与历史上所谓的缪篆的特征相近,由于丝织品年代久远变形,更增其纠缪婉曲的特征。古代篆书墨迹留存极少,这四件作品是很有价值的。
(七)汉印
在两汉时期除了在碑刻中大量使用篆书外,在汉代印章中篆书也被广泛使用。汉代印章的字形笔画简明、直率,横平竖直,空间分布均匀,左右对称,在书法艺术中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用笔上字体转折处多用方笔,取代了原来篆书中大量的圆转,从而使汉印整体上归于简单明了,少了繁琐复杂。
印章在汉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象征着权力的同时也是人们验明身份或者保佑平安的吉祥之物。其在镌刻文字的过程中也是颇为讲究的,由于印章的尺寸大小就在方寸之间,故汉印文字也就限制在这方寸之内,必须将篆字压缩在这仅有的范围内。将篆体结构加以变化并巧妙安排,故常常将原本向下延伸拉长的笔画改作弯折盘绕的态势,在字形处理上偏向方正,呈现出丰富的线条和空间美感。
二、汉代篆书的风格及艺术价值
(一)汉代篆书的风格
地域文化的影响作用明显。如果说以道、儒思想取代法家思想促使汉代审美趋于开放,那么,地域文化对于汉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说道:“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汉起于楚地,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
与北国文化不同的是这种弥漫着浪漫主义色彩的南国楚文化,充满了想象、神人交织、赤兔金乌、羽人戏龙……就像屈原《离骚》中所说的那样,“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注重雕饰、充满想象,是其显著的审美特征。汉赋、汉帛画、汉雕塑、汉画像石等无不彰显着这种缤纷浪漫的情怀。
通过把《袁安碑》和其他时期的典型篆书字形进行对比,可以明显看出汉代篆书线条一改秦篆的“玉箸”式样,提按波变,跌宕流动,充满了节奏的变化。起笔时或藏或露,少有雷同;收笔处或作悬针,或为垂露,姿态万千;转折处或提或按,虚实相生。
汉《袁安碑》和其他时期字形对比 瓦当铭文更能随形布势,随意生态,活泼多变。缪篆屈曲回环,鸟虫篆,笔画作鸟、虫、鱼状,更是将篆书的装饰意味、浪漫色彩发挥到了极致。
“圣人立象以尽意”,汉代流动瑰丽的篆书,所表达的正是汉代追求浪漫、重视装饰的审美追求。森严的秦文化之“法”与浪漫的楚文化之“意”在汉代篆书里交融,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
(二)汉代篆书的艺术价值
随着清代金石学的兴起,碑学得到发展大放异彩,由于偏爱古拙质朴的天然事物,因此质朴醇厚的汉代碑刻成为了创作参考的范本,汉代篆书研究重新回到了人们视野,同时也迎来了篆书艺术的高峰。除了其本身的书法艺术之外,其对于篆刻、刻字也有一定的影响。后世许多篆刻家从汉篆中获得启发,这些创作启发清代中晚期篆书取得飞跃性的发展,这种飞跃性主要是在邓石如篆书影响下形成的,邓石如创作的篆书受汉代篆书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自己独特的篆书风格,使其自成一派。除了邓石如在汉代篆书中取法外,还有许多有名的篆书名家,如: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吴昌硕等,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对汉代篆书进行了一定的研习,使得他们的篆书各具特色。
汉代篆书是中国书法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在中国篆书的发展史上代表着新奇与变革,既具有时代的烙印,也存在独立的艺术语言。通过历史留存的丰富史料得出,汉代碑刻篆书所表达的风格特征是非常丰富多彩、独树一帜的,其在书法史上体现出了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为我们后人所惊叹。同时,也给予后世书家在学习应用中深刻的影响与启示。
参考文献
【1】中国书法史:两汉卷/华人德著。南京:南京教育出版社,1999
【2】秦汉篆书/黎东明著。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1999
【3】汉碑说略/徐玉立著。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
【4】汉碑集释/高文著。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5
【5】碑刻文献学通论/毛远明著。北京:中华书局,2009
《张迁碑》篆额 《鲜于璜碑》篆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