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院门历史文化风情街

○ 朱文杰

字数:2,627 2023年04月07日
  西安有两条历史文化街特别出名,一是书院门文化街,再就是北院门历史文化风情街,加了个风情,就别具一格啦!它是1992年实施的大规模改造,它的优势是南有“声闻于天”的鼓楼,北有市政府的北院来支撑的,加上化觉巷大清真寺。此街也是回坊民族风情饮食一条街,民以食为天呀!美食加文化的吸引力那也是不可抵挡的。
  1992年,北院门街道进行大规模改造时,把原沥青路街道和两侧砖铺人行道改铺为青石,铺面9020.6平方米。两侧按明清风格建二层街房。
  在街北口市政府北院的大门外,建了一座白色花岗岩大型牌楼,与街南段横跨街上的鼓楼遥遥相望。这个大门外,1949年前是个小广场。相传这里是北院凤穴的头颈,1949年后成了一个椭圆形小花坛,内植有花草和常青树。
  1987年,我家住社会三路的所巷,上班在莲湖巷2号市文联,回家的路没公交车,背街小巷,只能靠步行。经常走到北院门北口这个小花坛,就找个石头墩子,坐上歇一下。这里路边有几棵大槐树,浓荫蔽日,夏天时能歇个凉。
  新建的牌楼四角有大型石狮两对,街西侧及牌楼四角设石雕路灯24盏。牌楼两面石柱上镌刻行草隶篆楹联四副。这些楹联由陕西书坛四老中的三位书法大家撰写。南面的正额“人文荟萃”,是陈泽秦(少默)先生的手迹;北面的楹联“八百里秦川物华天宝,五千年历史人杰地灵”,是卫俊秀先生的墨宝;中间的大篆为刘自椟先生所书。
  书坛四老为卫俊秀(1909年—2002年)、刘自椟(1914年—2001年)、陈泽秦(少默)(1914年—2006年)、邱星(1914年—2010年)。四老皆长寿,德高望重,人书俱老。能选他们中三老的墨宝镌刻其上,一下让北院门这座花岗岩大牌楼,增添了浑厚庄重、大气磅礴的气势。
  在石牌坊的南面,还摆放了一组铜雕,铜塑为“力士举石锁”,意在表现回坊民间尚武的风俗。这条街上清代光绪二十年(1894年)就出过武进士白云鹤。我上小学时住西南城角,为了练举石锁,把一块足有二十多斤的大城砖,刻成石锁,用来练臂力。
  北院门历史文化风情街1993年9月正式建成开通,成为一条仿古文化旅游街。2005年3月,西安市人民政府又一次对“北院门风情街”进行提升改造。
  说起北院门,过去在西安坊间流传着“高家的墙,马家的房,米家的金银拿斗量”的民谣,而这“高、马、米”三家都在北院门街的西边。
  “高家”指高岳崧故居,现为北院门144号,路西有一所坐西向东临街五大间水磨砖到顶的高大瓦房深宅大院,宽大门(实际两旁的街房均属高家),屋檐下挂着“进士第”“天魁”,又称“榜眼及第”的“高家大院”。2001年2月9日,高家大院的“北院门144号”被列入西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门外有一对各带两个斗的旗杆,是清代大官宦人家的气魄,其中深藏着400多年前历史长河沉浮、时空变幻中的传说和逸闻趣事。走进这处老宅院,可以产生穿越时空隧道、随意进入数百年前的邻家去串门走动的那种亲切感,这里曾经拍摄过《西安事变》《家族》《聊斋》等知名影片。
  “高家”为汉族。所谓“高家的墙”出名,不仅是由于房大墙高而厚,据说砖墙还是用糯米熬成汁拌三合土砌成的,非常坚固,可以有效防止盗贼挖洞。
  “马家”,回族,指马百龄、马平甫家,在北院门路西的中段,高家大院南邻,是“北院门”三大“望族”之一。临街的房是水磨砖一砌到顶的墙,七大间宽,新中国成立前大门上挂着“大夫第”的匾额,里面深宅大院,房屋极为宽敞华美,所以“马家的房”颇为出名。据传马平甫的祖父马百龄,是清朝的武官,又经过商,很富有,置的房产比较多且都是深宅大院,富丽堂皇。
  马平甫(1898年—1960年)是西安著名回族绅士,马本人是少爷出身,新中国成立前担任过回教协会理事长、清真大寺理事长等职。由于家庭富裕,好交朋友,讲义气,和政界、商界、文化界许多名人有来往。听说新中国成立前,他掩护共产党员贾拓夫同志(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任)在他家里住过。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与人联合在渭南开办机器(棉花)打包厂,这是陕西回族第一家引进洋机器的工厂,为陕西发展民族经济做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初曾担任西安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1956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马家大院的前院现为莲湖区交通局等单位所有,内宅(转角楼)现归回坊文化爱好者白璋先生所有。白璋先生对内宅进行了彻底的落架大修,揭瓦亮椽,油漆彩画一新,加以保护。
  “米家”,回族,指米小亮家,房产在北院门路西马家大院南,临街的房九大间宽(现为商店所用),米家的住宅在“北药王洞”,门前没有什么为过官的标记。传说这家的祖先在伊斯兰教方面有声望,同时米家以经营古董发家致富。米家开有若干商号,置了许多房产,很有钱,故有“米家的金银拿斗量”的传说。
  北院门南头“鼓楼根”(即鼓楼附近),有回民开设的小古董铺,门面虽小,却常有古瓷器、小古玩及玉器之类的珍贵东西。进了鼓楼左边就是化觉巷工艺品街,往进走就是清真大寺了。走进鼓楼,在左边化觉巷路口,有一个旅行社下属的工艺品商店,叫长安书画社,当时,很多旅游团在那买文房四宝和旅游纪念品。
  我的老师张义潜被长安书画院聘为顾问,这里上世纪80年代是张老师的朋友学生聚会之地。我去过几次,见过钟明善、利友仁、李庚年等书画家朋友。另外,我中学同学杨劲汉的父亲陈步澜先生,也曾在长安书画院从事棉絮画的创作。
  鼓楼内几十米的北院门路西,我的东西甜水井街小学同学李妙芳上世纪90年代前后还在这里开了一间古董铺,名“宜雨晴”,经营古玩、玉器及书画之类。我凡经过多数会进去坐一坐,我曾把云南昆明作家协会主席李霁宇介绍我买的几件小玩意缅甸翡翠拿去,让她鉴定过,说是好翠真货。我后来还赠他们一幅文联同事、市书协主席刘浩然的书法,刘浩然是回民,坊上人都认他。
  新中国成立前北院门81号有一家和记印书馆,当时在西安也是闻名遐迩。网上一查,才发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张学良亲笔题刊的《伊斯兰青年》杂志和民国二十六年十月十日的《挺进》旬刊就是在此印刷的,网上还有图片为证。
  还有一函四册的《张瑞亭先生八二寿言》一书,这部线装书,开本为26cm伊15cm伊6cm。由邵力子题签(印),张孝慈、吴怀清、宋联奎、谢馨作序。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由西安北院门和记印书馆承印。因采用宣纸印刷,特别精美。张端亭(复祥)是陕南旬阳人,老先生系“今安康区绥靖军飞生(鸿远)司令之尊甫”,飞生即张飞生。
  这引起我对这本册子的重视,张飞生曾居西安城西南角四知村(今迎春小区)8号,这个院子是西式洋房,还有电灯。我们家于1955年租他们家的房,在这个院子住了6年。
  我还把《张瑞亭先生八二寿言》一书中一些珍贵照片资料,包括张飞生的父亲张瑞亭先生的画像,从微信上发给张飞生的孙女,让其了解自己的家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