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
书法艺术·主编会客厅
汉字为什么撇画多

  一日,于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散步。遇一老叟,仙风道骨,异于常人,众人询问,笑而不答。如是三日,吾与先生并肩而行,先生开腔:“君有诸多疑惑,困扰已久,写于眉间,久则必成患焉!”对话中,得知先生晓谙书法艺术,吾甚喜,对曰:“愿设佳茗妙乐,恳请先生解惑。”遂并行二里,至豫石斋书法工作室。焚香、听琴、沏茶、对饮。
  书之妙境,妙在险绝与平正之间,若穷其理,终归于平正而书其心意者也。故为先生化名“意平”。

  薛鑫:汉字由线条纵横交织而形成,谓之纵横有象。所谓纵,如竖画、撇画,自上而下;所谓横,如横画、捺画,从左往右。线条在交织的过程中,横和撇比较多,竖和捺相对少,何故?
  意平:汉字的造字及递变原理基本遵循“依类象形”“形声相益”“省繁录微”“挽横引纵,左牵右绕”“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省改波磔,增加钩趯”“体象有度,焕若星辰”“纤波秾点,错落其间”“详于上下,而略中间”……由“结绳”至“结字”,其理同矣。

   薛鑫:如“多”字,甲骨文的写法有时向左有时向右,经过隶变以后,保留了向左的四个撇画,看上去一点也不平正。“少”字也是这样,下面一撇本来是点画,后来递变成了撇画,许多汉字为什么撇画多?请先生指教。



  意平:写着顺手呗!古人讲究“方便法门”。你想想,如果“多”字捺画多,你试着写写,那样很不顺手。学习书法的人都知道“雁不双飞”“字无二捺”的说法。

  薛鑫:“左”“右”二字,甲骨文的写法取其“象”,左字表示左手,右字表示右手。可是,后来为什么左字下面加一“工”字,右字下面加一“口”字?最后,两个字都递变出了“撇”画,左字有撇画可以理解,而右字为何却没有变出捺画来?





  隶书右字及“右”字的错误演变法
  意平:《易·系辞》:“右者,助也。”《说文解字》:“右,手口相助也。左,手相左助也。”右为助,助的是心。左为佐,佐的是君(心为君)。“右”下之口,用于讲述,人们在指导、指挥、指责、指点迷津、指手画脚时总是习惯性地使用右手。“左”下之工,可理解为做工,故曰左(佐)助。
  如你所说,若将右字的撇画变为捺画,倒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字,而且更容易与左字区别开来。那么,古人为何不以这种原理造字呢?古人作字,以顺手、便捷为法。左字笔顺先横后撇,这里的“撇”是从篆书中形象的手臂演变而来,所以写成长撇;右字笔顺则先写“撇”后写“横”,这里的长横表示右字的“手臂”。

   薛鑫:还有众所周知的“司母戊鼎”,后来更名为“后母戊鼎”,学界至今争论不休,看来“后”字经过隶变,现在有两个撇画也是为了写着顺手。
  意平:“后”与“多”篆书同理,此乃汉字递变之妙!



   薛鑫:确实,隶变之后存在顺手现象。至于篆书,怎么写都是顺手的!比如“唐”字。



  意平:秦统一文字,篆书结体以中正为美。文明渐盛,由原来中正、平正的审美意识,变为以“左低右高”的险绝之势为审美。
  隶变之后,许多汉字都有了撇画,有的甚至撇画比横画还要多,如:家、形、须、杨、俊、反、化、彼、伦、分、丝、永、父、久、衣、友、冬、老、象等字均有两个以上的撇画,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薛鑫:看来古人是以撇画所产生的斜势来提高书法艺术的审美。当然,每作一字还得打造出完美的线条,并组成合理的结构,其实就是笔法。
  意平:假如古人写字仅仅是为了“顺手”,那么聪敏、智慧的古人何不以左手写字,原因是右手以最自然的姿势写撇比写捺更顺手,撇画与横画都是“左低右高”,合乎审美。古人在这种审美意识下,在“顺手”的基础上加入了“顺眼”的视觉审美因素。
  所谓“左低右高”的斜势还应当有一个度,《书谱》说“复归平正”不可不知。古代碑帖符合了既“平正”又“险绝”的原理,才成了历代名帖。

  薛鑫:也就是说左手写捺顺手,右手写撇顺手,从审美上讲撇画比捺画更好看,就算左手经过训练可以做到“顺手”书写,但是左手写出的效果不如右手更加符合审美。
   意平:假设一个人蒙着眼睛走直线,走着走着就会向左偏。因为人体的左半边相对弱一些,右半边强一些。所以,写左右结构的字时,往往要左紧右松,左小右大。比如亂(乱)、引、孔、到等字,右边虽然只有一两个笔画,也占据了这个字一半的空间。

   薛鑫:这是因为先写左边笔画的缘故吧,《尚书》说:“彝伦攸序”,说通俗一点这也叫做“先来后到”吧!
   意平:是的,这其实是个文明礼貌的问题。“道不远人,百姓日用而不知。”展开来说,上下结构的字也是这个道理,然而今人写上下结构的字时(特别是隶书)很像动画片里的“大头儿子”,皆因未明递变之妙。

  薛鑫:古人以左为尊,为何书法非得要“左低”“右高”呢?
  意平:《道德经》云:“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礼记》中写道:“左为阳,吉也;右为阴,丧所尚也。”古人认为的左为尊,是以事物为本的说法,并非以人所处在事物的对立面而言的,这也是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在多维视角下的不同说法。那么书法为何要“右高”呢?对于人本身而言是“右高”,对于作品自身而言则是“左高”。伏羲氏一画开天,古人生活在北半球,我们所写的横画,正好是画出了太阳从东方升起的弧线。汉代有“长乐未央”,央为中,过央则日落,因此,写横画是太阳上升的象,如果横画右边低则属于日落的象,毫无生机可言。

   薛鑫:据说许多人写遗嘱时就是右低,是因为气息不足所致!正好也与这个道理暗合。可是也有人认为是“右为上”,您怎么看?
  意平:阴阳学认为:左为阳,右为阴。阴在上,故而说右为上。又因男为阳,女为阴,故有“男左女右”的说法。所谓右为上,是人的宇宙观,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而言的,是思维空间转换的问题,若以作品自身的视角而言,正是以左为尊。比如西方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绘画作品总是以人物为主景物为辅,而中国绘画是以天地自然为大,人在天地之间,渺小至极,这便是忘我,乃至无我的境界。

  薛鑫:那么,“孝”“者”之类的字也是为了“顺眼”并“顺手”,不然,在隶书之前都是中正的,甚至是对称的,到了楷、行、草书,均保留了撇画,却将捺变为横,而且横还是“左低右高”的。



  意平:你看看古人的服装上好像也有一撇哦!再如僧人穿的袈裟,以及现代的女式礼服、时装模特都喜欢露出右肩;甚至绶带,以及背挎包时,也是从左肩垂到右下,这样别人看着正好是左低右高,也如撇画一般,这样才合乎审美,看着才顺眼。



   薛鑫:怪不得模特都露右肩,看来搞服装设计的人是懂黑格尔美学的,好像电视剧中的一些风尘女子总喜欢露左肩来勾引男人,高雅与下流之间,一反一正而已,着装须谨慎。若反其道而行之,则容易弄巧成拙。
  意平:如果悟了递变之妙,再加上合理的笔法,定然能写出不错的书法作品来。这就是审美观取法方便法门之缘由。又如,“冬”这个字的流变,宁愿将捺画变为横或提,也要保留撇画不变。




  薛鑫:您说得对,那么,“横”对应“竖”,“撇”对应“捺”,请问,“提”对应谁?它的长相正好与“撇”相反,撇是起笔后向左下方推出,“提”是起笔后向右上方推出,“撇”和“提”如同一对孪生兄弟。
  意平:篆隶没有“提”,汉字在纵横交错中横画往往比竖画多,撇画往往比捺画多,在文字递变过程中,横、撇、提这三个笔画都具有左低右高的斜势,这正好符合右手书写的习惯,于是在笔画与笔画的承前启后关系中,撇画和提画便应运而生并随处可见了。
  比如“得”“阳”“临”“情”“难”“使”等字,本来没有提画,书写时的牵丝萦带所产生的如同提画的线条正好也是左低右高的。


  又如,行草书中,文字在上下相连时所产生的牵丝萦带也正好如同撇画的形状。






  又如:致、步、民等字,右上角本来没有一点,在行、草书中却加了一点,也是为了提高右上显得更加提神儿。




  又如《石鼓文》篆书,是为了好看刻意写成左低右高呢,还是依笔法顺势而为呢?应该说二者都有吧!
  又如:崩、端、瑞以及月、朋等字也均取斜势。






  又如,毛体书法、雷锋日记与电脑上的“ ”如出一辙,还有茅台酒瓶图案的斜势,世界著名品牌“耐克”“阿迪达斯”等都是暗合了这种斜势之美,因为这种潜移默化的美,定然增加了它们的品牌影响力。

   薛鑫:经典之语令人一通百通。
  意平:美学上讲“形式美”有多种骨骼,如“S”“C”“V”“U”“L”形等,比如书法的线条多呈现“S”形,“口”“艹”之类多呈现“V”形……人们照相时也喜欢用手摆一个“V”字,许多汽车商标的设计,特别是有个著名的品牌叫“LV”,为何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呢?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字母构型非常美,在人们购买它之前,只要想到这两个字母,就已经爱上“LV”了,并不只是因为它的质量。还有一种汽车叫“SUV”,同样是利用了这个规律,这也叫“伯内特定理”。
  在各种“形式美”中,以“左低右高”的斜势为最美,我们的祖先早已发现了这一切。于是,再来看古代一些绘画构图如:唐张萱《捣练图》、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唐韩滉《五牛图》、宋杨士贤《赤壁图》、宋王诜《渔村小雪图》、南宋马远《水图》、元张渥《竹西草堂图》、元吴镇《松石图》、近代徐悲鸿《八骏图》等等,包括一些世界名画如:《最后的晚餐》《自由引导人民》《戴安娜的休息》《无名女郎》《海伦娜·弗尔曼肖像》《女芭蕾演员》等,甚至现代一些摄影取景方法……都喜欢采用斜势之美。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图》

元 张渥 《竹西草堂图》

   薛鑫:如此说来,书法其实是“顺眼”和“顺手”的合理结合。是将“字法”的中正、庄严与“笔法”的率性、自然完美融合而形成险绝之势的规律性再现出来,我曾称之如物理学上的“波粒二象性”。由此可见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妙趣横生。所以说,以书法陶冶情操才是最科学的、合理的、全方位的培养,书法真不愧是国粹啊!
  意平:说得对。不过,我们说的也不是绝对的,孔子说“述而不作”,有些特殊性或不具有普遍性规律的亦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

   薛鑫:您说“左低右高”为美,有些字的确与之相反,如:即、新、勤、觀等等,是何缘故?
  意平:此类字所占比率甚小,且都是左边笔画比右边多,这是笔法方面问题(本期话题对于笔法尚不展开讨论)。

  薛鑫:您所讲的知识量很大,重点很多。那么,这些知识出自于什么典籍?
  意平:褚遂良云:良师不遇,岁月徒往……书非口传手授而云能知者,未之见也。
  书法之法,本无“法”可言,实无其法而名其为法。妙在手眼相应、心手相合是谓法也。
  周恩来有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要学会读“无字书”,如果我讲的有道理,可以听,可以悟,可以学,过后忘记就是了。“尽信书不如无书。”“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咱俩说话了吗?说了。但又什么也没说,不是吗?来,喝茶……

   薛鑫:您说得对,大道至简,如果书法很复杂,那么一定不是大道。经您点拨,思之,悟之,豁然开朗。如果人们按照以上方式欣赏和学习书法,并能形成“闭环思维”,在正向的审美引领下生活,和谐美满自然呈现,文化自信油然而生,文化强国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