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祭”

○ 刁枭武

字数:1,572 2022年10月26日
  秦腔传统剧《香山还愿》中有唱词道:到春来萌芽出了土,到夏来日晒海底干,到秋来百花结成籽,到冬来雪打遍地寒。可谓一年四季,一语中的。把生命的枯荣沧桑,人对天地的敬畏,刻画得淋漓尽致。
  当然,戏文的铺垫,总是奔着戏剧的主题而去的。剧中的妙善公主,普世的观音菩萨,所演绎的非唯因果,非唯救赎,其背后还传递着人本不是佛,佛从人中来的辩证和禅意,所以剧中的还愿、以大祭小,实在祭的不是形而上的神,而是人性的光芒,生命最敬畏的大道。
  撇开戏剧说生活。生活中的祭祀活动,又何尝少了这样的本真和初心?
  除去一些地方的特殊祭祀活动外,我国民间按时序更替而约定俗成的祭祀活动大致有四次。即清明节扫墓,农历十月初一为亡亲送寒衣,以及冬至烧黄昏纸,大年三十祭拜祖先。如果是佛家弟子或居士,还会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为亡亲做道场超度、为后人祈福消灾,但普通人家鲜有所知,也就不以为祭。是故大江南北,最流行最寻常的祭祀活动,莫过于一年四“祭”。
  以陕西关中为例,一年四“祭”,尤能代表这一大同小异的民俗民风,亦能较为全面地诠释民间祭祀活动所传递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内涵。
  试看三春向酣、草木葱茏,天地清明、人间清明。清明祭扫,一者缅怀先人先祖;二者祈福荫、补灵阙,是故关中农人每逢清明,即于当日上午聚齐五服(取五福意)门中之人,肩扛铁锨、手执“摇钱树”(也叫清明吊),至祖坟修修补补,填鼠洞、平陷坑,于坟头插“摇钱树”,于墓地四角压未打过的生纸(指未用真币拓在上面“拍印”),然后才跪在坟前,焚烧已打过的纸钱祈福。而这一系列讲究和操作,实际传递的是人性自我对混沌的剥离,生命生机对天地清明的向往;查漏补缺才能生生不息,善始善终方可继往开来。清明之祭,原应如此。
  斗转星移,冷暖有知。早在农历十月初一到来的前几日,关中人就把送亡亲的寒衣准备停当。这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并没多大关系。一年四季,三月等分。民间把农历的十月称为孟冬。所谓十冬腊月,隆严最冬。农历十月初一为入冬第一天,民间自古就有为亡魂送寒衣的由来。关中人一般要在农历十月初一的前夜上坟,为亡亲烧化寒衣。寒衣不似现在街市上卖的一副“空纸壳子”,而是在纸做的衣体内,必“壮”籽棉。寓意子孙绵延,香火不断。所以寒衣之祭,说透生命之祭,传承之祭。
  过了十月初一,当看阴极阳生。冬至交九,数九寒天。时序虽进入至冷阶段,但却“一阴一阳生”。是天道运转,地气轮回之初。与农历十月初一相同的是,关中人会赶在冬至的前夜去为先人上坟。与之不同的是,冬至祭祀必须赶在黄昏时分,是故民间俗语有:冬至黄昏年半夜,十月初一鸡叫唤,清明需赶午饭前。意思是说,过年和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晚一些没关系,但清明和冬至却是有时间限制的,否则,就达不到“聚精会神”、天人感应的效果。客观地讲,清明之祭,就图个红日当空艳阳天,谁会故意拖延至天色向晚的混沌与黑暗呢?而冬至之祭,祭的是时序交替、阴阳交感,谁又肯错过这一年绝无仅有、与时间的驻足与相向呢?可见冬至之祭,实属对天道人道、大道一统的敬畏之祭。
  一元复始,斗柄回寅。大年三十到来之际,当为生命的枯荣与轮回献祭!于是你会看到,曾经的关中域内,无论大堡小村,闾邻乡里,人们扶老携幼、三五成群,于爆竹炸响之际、夜幕降临之时,总是出现在田畔地头、磷火明灭的原野,或在祭祀的路上,或是上坟归来,来来回回一碰头,互道一声:过年好,恭喜发财!那已点上或正点上的红灯笼,就如长空里耀眼的星星,散落在庄前屋后、十里八乡……
  近些年,政府号召文明祭祀。民间亦在与时俱进、移风易俗中改变了祭祀活动原始的模样。烧纸钱的少了,献鲜花的多了。斯似简约,然德唯馨。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人居环境得到空前改善。这正是以人为本、不忘初心,站在全新的高度上的另一种生命之“祭”、大道之“祭”!
  一年四祭,是淳朴的民风,也是精神家园的寄托,更是生命的自我超越与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