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初文化背景下的篆书艺术发展

○ 秦蓉芳

字数:3,079 2022年10月17日






  纵观篆书艺术的发展,从先秦两汉篆书萌芽,到魏晋隋唐篆书新兴,北宋初期的篆书艺术基本延续了秦代刻石、唐代李阳冰篆书中含内敛、流畅通达的艺术特点,并在承袭前人艺术风格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变化,而新的结体方式和不断丰富的篆书用笔,也促进了篆书艺术的发展。
  一、宋初文化艺术发展
  唐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文化也受到极大摧残,一切都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宋朝建国初期,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的政治政策,主张以文臣治国,选拔大批文臣担任各部官吏,并尊师重道,优礼儒士,倡导读书之风,大力发展科举,开始侧重于以意识形态化的儒家思想来进行文化治国。
  宋初,除依旧承袭唐代旧制的崇文馆之外,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太宗皇帝设立修建了多功能的文化机构崇文院,内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通称“三馆秘阁”,分藏经、史、子、集四部古籍、书画及本朝著述。尤其是端拱元年(988年),太宗下令在崇文院中置秘阁,此举对宋代勃兴的帖学影响深远。徐铉摹刻秦小篆《峄山刻石》,也是在此背景下施行的。
  宋太宗对于书法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书学:一是征求书法人才,即位之始,募求善书者,评自言于公车,置御书院,首得蜀人王著,以为翰林侍书;二是建造秘阁,供藏前代墨迹,端拱元年初置秘阁,书籍真本并内出古画墨迹等藏之;三是派官寻访搜集前人墨迹,并诏诸州搜访先贤笔迹、图书。
  太宗在位的22年中,经常与侍臣们在一起研读历代碑刻。淳化三年(992年),太宗命王著等刊刻所藏汉朝到唐朝历代帝王、名臣、书法大家的墨迹,开创了中国书法史的帖学之始。正是由于宋初“重文教”的统治思想,宋太祖、太宗皇帝对文人的推崇与尊重,也昭示着宋代文化艺术的繁荣特别是书法艺术一次高峰的来临,对于古代书法的流传和继承功不可没。
  二、宋初文字学的发展
  五代到宋初,金石考据之风逐渐盛行起来。要对石刻碑碣进行研究著录,考证其文字就必须认识篆书。反过来金石学、器物学的兴起,又扩充了篆书书写的面向。篆书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古文字的发展,从东汉许慎写《说文解字》开始,文字学理论就步入了正轨。但当时许多人对于许慎所撰《说文解字》无法通畅阅读,其内容注释深奥晦涩,更别说合理准确运用篆字。雍熙三年(986年),太宗命徐铉等人校订《说文解字》这一篆字常用工具书,以正天下字学,一时间兴起了学习古文字的热潮。与此同时,针对历代字体演变的各种书论也愈益普遍,显示了整体篆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宋太宗即位后,郭忠恕受太宗之命刊定历代字书。在此期间,他依照《说文》分部,汇编古文字著成《汗简》一书,为后人研究古文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他又分析考证了历代文字的讹变和传写差误,著成《佩觿》三卷,阐明了文字的变迁。宋释梦英潜心精研字学,于965年作篆书《千字文》,效前人十八种杂体篆于967年博古集成《十八体篆书》,向世人展示了杂体篆书之雏形;999年移录《说文》偏旁部首作《篆书目录偏旁字源碑》,为后人学篆留下了一本石刻字典。此时,篆书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融入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之中。习篆、作篆之人和篆书之碑也逐渐增多。
  三、宋初善篆书家
  南唐至北宋初年,徐铉擅书李斯小篆,并曾受诏与徐锴校定《说文解字》。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秦峄山刻石》中说道:“昔徐铉在江南,以小篆驰名,郑文宝其门人也,尝受学于铉,亦见称于一时。”徐铉的门人郑文宝以徐铉摹本重刻《峄山碑》(长安本),此石虽非原刻,但与秦刻石相比,依旧保留了秦代小篆的基本风貌。清代书法家钱泳在《书学》中对其篆书评价为“尚得秦相(李斯)三味”,而清人刘熙载评徐铉篆书为“冠绝当时”。
  郭忠恕,字恕先,汾阳(今属山西)人,生年不详。宋太宗即位后,郭忠恕受太宗之命刊定历代字书。郭忠恕不但擅长篆籀和隶书,精通文字学,还擅长绘画,尤以界画见长。陶宗仪《书史会要》记曰:“能属文,工篆隶,而楷法尤精,字书忽废,几于中绝,求其如忠恕小楷,不可得也。”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郭忠恕作《三体阴符经》。《三体阴符经》碑高185厘米、宽87厘米,经文竖刻,字体以小篆为主,古文、隶书分别对应刻于篆体之下。
  五代末北宋初僧人书家梦英,汲取唐代李阳冰篆书的古典渊源,努力沿袭传统法度,发扬和推广篆书艺术。清初文人杨宾在《大瓢偶记》僧释书一节中说,僧之能者,宋则梦英。杨霈按:“宋南岳宣义大师、赐紫沙门梦英,号卧云叟,工古篆,有篆书《千字文》《高僧传序》《扶风夫子庙堂记》。”梦英,号卧云叟,法号宣义,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五代末北宋初僧人。梦英在篆书、隶书、楷书、行书上造诣颇深,特别是他的篆书,在当时评价甚高。为广传篆书之法,梦英以篆写《千字文》刻于石碑之上,将《说文》五百四十部的部首和偏旁用篆书刻成《篆书目录偏旁字源碑》,又博古集成作《十八体篆书碑》。
  郭忠恕在致梦英的书信中说:“与师金兰敦义,香火修因。飞杯容许于醉狂,结社不嫌于心乱。共得阳冰笔法,同传史籀书踪。”两人在一起志同道合,以李阳冰继承者自任,通过艰苦卓绝的实践与努力,进行着复兴篆书的艺术追求。
  北宋初期,徐铉篆书有《许真人井铭》《千字文残卷》,郭忠恕篆书有《三体阴符经》《汝帖卷十二尧舜帖》(刻帖),梦英有篆书《千字文》《篆书目录偏旁字源碑》《十八体篆书碑》。这一时期的篆书还有苏堂卿《祖无择三言诗刻》《滁州琅琊山醉翁亭记》,章友直《阎立本步辇图》跋尾、杨南仲《嘉祐二体石经》。
  四、宋初篆书艺术风格特点及影响
  北宋初期的篆书艺术,基本延续了秦代刻石、唐代李阳冰篆书高度规范、中含内敛、端庄严谨、流畅通达的艺术特点,书写侧重于对篆书中规中矩的认识,在表现形态上,主要还是遵循二李法度,如梦英《篆书目录偏旁字源碑》、苏堂卿《滁州琅琊山醉翁亭记》,都是纵向取势,横画笔势整齐、挺直,结体整饬,字形较长,特别着意于唐李阳冰之法度,线条匀称而干净,结字修长婉通,章法自然协调。
  与此同时,在尚意这一审美思潮的影响下,以及金石学者致力于对古代器皿等各种载体上的文字研究,以期从中获取更多的结体方法和用笔方法,篆书艺术也在承袭前人艺术风格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变化。
  在结体方面,书家们在继承“斯冰之法”中,更加注重结字的虚实和疏密变化,结体灵动舒朗,在庄重典雅中蕴含着逸动之势。如郭忠恕《三体阴符经》、梦英篆书《千字文》。这样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宋代行书的繁荣。
  在笔法方面,不断丰富的篆书用笔,使得篆书由前人的“铁线篆”逐渐演化为“玉箸”风格篆书,如徐铉《许真人井铭》。这种笔法的变化,提高了篆书的书写性,为后人的创作带来了启发,也为以后元、明、清时期的篆书风格形成埋下了伏笔,从而保证了篆书艺术在唐以后的传承。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从宋初篆书艺术发展来看,受前人书法理论和创作实践的影响,难以打破成规另辟蹊径,以求创新。此时的篆书艺术仍停留在对秦和唐时期的模仿上,未有太大突破。一方面,篆书讲求中锋用笔,注重间架结构的规整,不似行书和草书那样迅速、便捷、适于人们的日常需求,所以唐以后,篆书艺术也逐渐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宋初篆书家的篆书艺术囿于“斯冰之法”这一对前人忠实的模仿式继承上,在技法、风格上没有太大突破,整体风格上没有走出前人的藩篱,没能出现如秦李斯、唐李阳冰、清邓石如这样的篆书巨擘,不免有些遗憾。
  但难能可贵的是,宋朝初年,受统治者治国策略和文化背景的影响,篆书依附于字学的发展,出现了一段时期的创作热潮,留下了《篆书目录偏旁字源碑》《滁州琅琊山醉翁亭记》《十八体篆书碑》《许真人井铭》等传世佳作,使篆书在唐朝之后日渐衰落的情况下得以继承和延续,为后来篆书艺术的复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