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
长安饮食文化学习札记
移民与商洛饮食文化
○ 田龙过
    洋芋糊汤(源自网络)

    大唐博相府餐饮客房预订电话    029-8556 3333

  “一条丹江水从秦岭东坡发源,一路东南而去,经商县,丹凤,商南,又以丹凤为中,北是洛南,南是山阳,西是柞水、镇安,七个县匀匀撒开,距离相等,势如七勺星斗。从河南、湖北、湖南、川、云、贵的商人入关,三千里山路,惟有这武关通行,而商州人去南阳担水烟,去汉中贩丝绵,去江西运细瓷,也都是由水路到汉口。”这是贾平凹书中的故乡商州,平凹写到,一般人说到陕南往往指安康、汉中,经常就把商州忽略了。其实,商州虽在秦岭以南,汉江流域,但历史上一直与汉中安康不同。明清时汉中为省辖汉中府,安康为直隶兴安州,而商洛地区则大多数时间一直隶属西安府,与关中的联系似乎更为紧密。
  明初商洛隶属西安府,辖商州、洛南,后商州降为西安府商县,洛南改隶华州。与明清商州相比,今天的商州增设了丹凤、柞水二县。和汉中、安康一样,商州经历了明末清初的战乱和天灾人祸,也迎来了大规模的移民迁徙。商洛移民实际上是清代百年湖广填四川的延续。在此过程中,许多流民沿着汉江北上,进入商洛。移民和迁徙使商州民风民俗变化。婚俗、丧葬习俗随着湖广移民来到了商州,广泛流传于两湖地区的孝歌也成为山阳一带的丧葬习俗。据研究,汉水流域民间音乐的文化源头与移民历史记载基本一致。
  移民来源的不同也影响到方言,如山阳方言大体可划分为两大区,鹘岭以北多秦音,属西北方言区,以漫川关为中心的箭河下游地区方言俗称下湖话,属于江淮方言区,而箭河上游区域则是一个赣语方言岛,属于赣方言区。其实,整个商洛总体上就是两个方言区,一个是北方方言区,是明代以前的土著和明代外地移民,这部分人大多集中在商州、丹凤、洛南、山阳等北部地区,与西安、渭南方言相似,而南部则大多属“客户话”,属于南方方言区。
  移民也使商州的民居特点鲜明,南方风格、关中风格和融合风格皆有。明清陕南移民很多都是以家族或宗族为中心集体迁移过来的,因此这里的城堡多,大宅院多。最典型的南北融合的建筑群当属漫川关古镇,无论是民居还是会馆,都体现出了南北兼容的特色。
  商州在明代还是以粟、麦等为主粮,水稻种植面积甚小。根据嘉靖《商洛商南县集》记载,到这一时期,商州地带才有了水稻种植,但种植面积并不大,主要在狭小的河谷平原地区。商州多山地丘陵,丘陵地带以大麦、小麦、豆类、高粱等种植为主,在山地则以燕麦、荞麦等为主。明末清初进入商州的移民大多为无业流民,大量移民的到来使原本紧张的粮食更加紧张,玉米成为这些流民种植的首选。清代中期以前主要是在南方福建、浙江、广东一带种植苞谷。到如今,苞谷依然是商州人离不开的主要粮食,山阳人高坝店手工作坊苞谷酒在2008年被列为山阳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被列入商洛市第二批非遗名录。
  移民也带来了洋芋和红苕。据载洋芋于乾隆年间传入陕西,光绪九年《孝义厅志》记载传说洋芋是嘉庆年间杨遇春带来的,当时杨遇春在此地剿贼时就是用洋芋果腹。陕西道光年间张鹏飞的《关中水利议》记载,洋芋来自海岛,乾隆时吃洋芋的还很少,到了嘉庆年间慢慢增多,高寒山区到处种植,是遇到灾情时当地人的主要粮食。红苕也是在清代中期以后传入商州的。
  在贾平凹作品中,“洋芋糊汤”已经成为他作品中的经典意象。有人说是贾平凹的“糊汤”情结。“苞谷糊汤”是商山人的信仰,也成为商州的象征。
  如果说陕北是基于小米糜子的饮食文化,关中是基于小麦的面食文化,汉中安康是基于水稻的米食文化,那么商州可以说是基于玉米土豆的糊汤文化。其中陕北的饮食特色最为传统,关中次之,而汉中、安康和商洛的饮食风格形成最晚。这是普通大众的饮食文化,与菜系无关。
  (作者系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菜网智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