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贵重的广场

○ 文/图 何惠昂

字数:1,859 2022年09月02日




  西北大学太白校区坐落在古城西安西南城角。校内有几处可以称为广场的独特空间,但知名度高的网红打卡之处却只有一个,是位于四五号教学楼中间的西树林广场,也是我眼中最有特色的广场。
  西树林的人文前世和它今天的珍贵景观,交织构成了西大人津津乐道和驻足凝视的命运承载者。
  说它是西北大学最贵重的广场,是就今日广场中央东西两侧的雕塑,西雕塑南侧的化石,围绕广场一周的高高低低,大小、形状、色泽不一的岩石标本而言的。
  一日,我在审改书稿的苦思冥想中,恍惚听到午间校园新闻广播响起,高一脚低一脚跌跌撞撞走过西树林时,立即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所吸引:西树林变样了!
  我立刻拿出手机,将照相机镜头对准了不同的景观。
  我先从外围拍起,将一块块千斤、数千斤的岩石样品一扫而光,接着踩着薄薄的积雪,拍摄用片岩堆砌成三角形的墙壁,墙上是整块的张伯声院士头像的雕塑;拍摄张院士东侧毗邻的杨钟健先生雕塑;转回身,拍摄张院士眼前北偏西、朝南放置的直径五六十厘米的硅化木;拍摄罩着玻璃外罩的钟乳石。当一切都保存在相机后,我又在西树林南北两边,选点目测,对着古朴褪色的四号、五号教学楼及夹在中间的与楼比肩量高的近乎合抱的杨树粗暴狂拍,生怕落下某一个造型、某一个视角。
  张伯声,是一位蜚声海内外的地质学家,令人敬仰的前辈大学者。他创立的“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被誉为中国五大地质学派之一。国家副主席、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国务院原副总理王岐山校友,在美国访问期间的演讲中,自豪地向听众介绍了他的老师张伯声先生的地质构造理论,并将其与中美关系发展前景相类比。
  硅化木,是远古植物死亡后,就地被沉积物掩埋,经过长时期石化作用形成的化石。植物成分虽被硅酸盐类矿物微粒代替,但细胞形态却完好地保存下来,并在切面上留下清楚的年轮。经鉴定,此化石属裸子植物门松柏类植物,高度约30-40米。标本采自新疆奇台将军戈壁,地层为距今约1.5亿—1.8亿年的下侏罗纪。这是地质学系七四级甲班赠送给母校百年华诞的珍贵礼物。
  杨钟健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地质学家、教育家和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杨先生有两件事需要大书特书:一件是在“五四运动”前曾与毛泽东、李大钊有过接触,并与毛泽东有书信来往;另外一件是1949年西安解放前夕,在校长任上反对国民党胡宗南部的迁校要求,勉力维护、周全新旧交替时刻的西北大学原地办学,迎接光明。
  地质楼前西侧,是创建了含油气盆地地质学学科的赵重远先生的半身雕像,底座正面是先生名讳和1926年6月至2016年1月的生卒年代,背面是官方刊石的先生的介绍和赞铭。赞词曰:“重知识、重科学、重人才,更重做人,惟鲜重己,西大地质不忘你;远眼光、远胸怀、远目标,尤远牟利,自少远扬,中华石油留尊名。”两者均可激发后学的积极进取精神。
  张伯声、杨钟健、赵重远三位名师大家仿佛是西树林广场的守护神,让人们每每从此处经过时,心中充满无限的爱戴和敬意。
  三位大先生外,地质系还有张国伟、薛祥煦、舒德干、刘池阳、张宏福等院士、学问大家及其率领的科学研究团队,在秦岭构造、古脊椎动物演化、油气地质与勘探、沉积盆地动力学和能源地质等领域,筚路蓝缕、焚膏继晷、薪火相传,积几代学人的努力,不但为学校赢得了“中化石油英才之母”的赞誉,还使地质学科成为新时代的双一流学科。
  西树林广场和四周有底座的、半截埋在土里的、带玻璃罩子的岩石标本,共有110多块,采集自新疆霍城、河北秦皇岛、四川广元、甘肃华亭和陕西境内的宁强、南郑、宁陕、镇安、周至、蓝田等“以秦岭山脉为主的不同地域”。其形成是自元古代(距今25亿年)以来的不同时期。展样包括了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含矿岩石、构造变形岩石、古生物化石等不同类型。尽管展样只是凤毛麟角,但属于精品,部分为世所罕见。每件展品不仅保存了其形成时期的地质特征,也记录了后期改造的地质现象,地质内涵和外延信息非常丰富,为我们解读自然、探索自然提供了难得的样本。
  为了弄清楚岩石的准确数量,我在炎热难耐的午休时间,绕着西树林晃悠了三圈,面对陪伴在身边三年多的“石头阵”“八卦阵”,一时眼前仿佛出现了很多的幻觉,感觉这些岩石,有的变成了卧虎睡狮,有的变成了鳄鱼蹲蛙,有的像蜂巢,有的像鸟蛋,有的像夹心糖果,有的像压层面包,瞬息之间都有了不同的形象和意义。
  这些充满魅力和温度的岩石,是支撑并见证西北大学地质学科双一流建设过程和丰硕成果的擎天柱与奠基石,是浓缩百廿西大办学理念和卓越成就的无字丰碑。
  西北大学在新时代奋起直追、苦练内功,仍然拥有自己的位置和荣耀,仍然引领着学科建设的前沿和高度,仍然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希望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