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
李敏:扎根新疆 做秦腔艺术的传承者
    李敏在《铡刀下的红梅》中饰演刘胡兰

  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已圆满落幕,而那些为观众奉献了精彩演出的艺术家们依然在各自的道路上继续前进着。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青年秦腔演员李敏。这位从陕西走出去的姑娘,在本届艺术节上出演了新疆乌鲁木齐市秦剧团秦腔现代戏《铡刀下的红梅》中刘胡兰一角。
  从秦腔童星到专业演员
  初见李敏时,她脸上时刻挂着笑容,给人一种邻家大姐姐的感觉,落落大方却又温婉随和。
  李敏告诉记者,她应该是陕西上电视唱戏的孩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个。那时差不多3岁半,小李敏就参加了陕西电视台的秦之声栏目,她还记得曾被陈爱美老师抱在怀里唱秦腔时憨态可掬的情形。而这一切,源于爷爷对秦腔的热爱及熏陶。
  李敏出生在渭南的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爷爷在家听秦腔一听就是一整天,久而久之,李敏也慢慢地开始学着唱。“那时,我学戏基本都是靠听名家磁带,一遍一遍不停地听,慢慢就学会了。”李敏说,爷爷奶奶陪着她全国各地参赛,占据了她童年的大部分回忆。
  6岁时李敏开始参加全国小梅花比赛,此后几乎每一年都参加。终于在9岁时拿到了人生中最难忘的“小梅花”金奖,预示着秦腔界的一颗明日之星正在冉冉升起。
  母亲后来说,女儿不能老这样业余地唱戏,想把她送去专业学校全面系统地学戏。1999年,年仅10岁的李敏报考陕西省艺术学校(以下简称“省艺校”),却因年纪太小被老师婉拒。第二年,李敏再次去考省艺校。也许冥冥之中与新疆有一种缘分,那一届戏曲专业只招收一个新疆班(定向委培班),她被成功录取,35名同学一起成为新疆秦腔的接班人。
  刚进省艺校时,李敏虽然在唱腔上有点基础,但练功对她来说就是白板。因为年纪小腿也软,当时练虎跳总是动作慢,导致腿上常常青一片紫一片的,几乎没有正常过。老师对大家要求非常严,同学们在练功场练扳腿时,经常能听到哭声一片。“我们早上要练功4小时,2小时腿功2小时毯子功,那时我最怕的就是每天的练功,有时候实在坚持不住了也会偷懒。”李敏在回忆那段岁月时略显遗憾,表示要是能重来一次,一定扎实练好基本功。
  在学校时,老师们对这个热爱戏曲的孩子也特别关照,像李瑞芳、马蓝鱼、张咏华老师都给李敏排过戏。
  “新疆培养了我”
  艺校5年学戏生涯一结束,李敏就直接到了新疆,进入乌鲁木齐市秦剧团工作。秦剧团坐落于乌鲁木齐市中心,是秦腔艺术传播到新疆最早的剧团之一。诞生至今,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扶持,群众也对秦剧团充满深厚的感情。
  李敏说,有一次下乡演出让她印象深刻。南疆麦盖提县有个全是少数民族的村子,人们不会说汉语,但是几乎都会唱秦腔。“是不是很奇怪?因为这个村支书是甘肃人,自己爱听秦腔,每天就用村里的广播播放秦腔,时间久了村民们都会吼唱几句。”
  到了新疆以后,李敏感触最大的是新疆人的真诚和观众对演员的热爱。她告诉记者,同是戏迷,新疆戏迷和陕西的戏迷区别还是很大的。新疆观众在喜欢秦腔之外,还会对演员特别崇拜,生活中他们会把演员当亲人一样。陕西的观众更多的是爱听自己感兴趣的戏,观众对戏和名角的选择性也多。而在新疆,秦腔对观众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对家乡的眷恋和怀念。
  “17年前我们刚去新疆时,看戏的是一群老头老太太,17年后,看戏的是新一批的老头老太太,令人欣慰的是,现在年轻人走进剧场看戏的慢慢地多了起来。”这让李敏感慨万千。
  近些年,新疆为李敏搭建了平台,也给了她很多机会。2015年,团里排演的《红灯记》在CCTV空中剧院直播。当时恰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西北五省只有新疆的剧登上了央视舞台。正因为此次机会的珍贵,有件事却让李敏意难平:“当时上完央视,也给我留下很大的遗憾。因为当时刚生完孩子不久,身体没有完全恢复,人特别胖,以至于很多观众都反映‘这个铁梅太胖了’。从那时开始,我就坚定了信念:只要在舞台上站,就一定严格控制自己的体形。”
  2017年,首届中国秦腔优秀剧目汇演在西安举行,乌鲁木齐秦剧团带来传统剧目《游龟山》,李敏饰演胡凤莲。当时在易俗大剧院演出,有人质疑外地院团敢在易俗社演易俗社的看家大戏,李敏笑称:“这次演《游龟山》我心里还是很有谱的。因为在陕西省艺校的时候,张咏华老师给我排过《藏舟》和《二堂献杯》两折,当时排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我已经很熟悉了。这场演出还比较成功,最重要的是我当时也瘦回去了,算是弥补了之前的遗憾。”
  演过这次《游龟山》,李敏赢得了很多行业前辈的赞赏,她自己则满是感怀:“我之所以能一次次站在舞台上展示自己,要感谢新疆,感谢秦剧团。新疆培养了我,给了我机会,我必须要为新疆的秦腔事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从那时起,李敏坚定自己一定要对秦腔艺术有所追求,要走得更高。因此,她想到了拜师。
  拜师学艺誓要将秦腔文化发扬光大
  被誉为“秦腔一枝梅”的李梅,曾两度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三度获得上海戏剧“白玉兰主角奖”,是秦腔界家喻户晓的名角。2021年,李梅从艺四十周年专场演出在西安举行,借此时机,李敏成功拜师李梅。
  “李梅老师对于收徒没有地域局限,只要能把秦腔艺术发扬光大,条件达到她的要求,都倾囊教授。”李敏告诉记者,“此前我曾几次对老师表达过想拜师学艺的想法,也给老师寄去了一些演出和唱段资料。老师一看,说我条件挺不错的,特别是唱腔,但老师也教诲我说,唱戏不能只靠技术,感情同样重要。”
  虽然和老师相处学习的时光不多,但是老师的鼓励和肯定更坚定了李敏对于秦腔的热爱与执着。
  李敏回忆,2021年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在西安举行,当时她的演出剧目是《窦娥冤·托梦》,同台亮相的都是业内名角,演出前她特别紧张。当时她没敢告诉老师李梅自己具体是哪一场演出,结果演出当晚老师专程前来看戏,并表扬了她的演出效果,让李敏惊喜非常。
  回娘家不是参赛是汇报演出
  从2000年的中国首届秦腔艺术节,到今年已经举办九届了,乌鲁木齐市秦剧团几乎每届都参加,以前来主要是团里老艺术家作为主力参加,随着这几年老艺术家们退居二线,李敏等一批中青年演员成了团里的中流砥柱。
  本次参加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李敏带着《铡刀下的红梅》回娘家,她直言:“我没有把这当做一次赛事,更多的是当做一场汇报演出,对于关心我的人、培养我的团队、喜爱秦腔艺术的观众来说,这是一次登上大舞台展示自己的机会——也许我们边疆演员的专业技能不是最优秀的,但是我们能代表新疆登上秦腔大本营的舞台,内心是无比激动和自豪的。”
  据了解,乌鲁木齐秦剧团的秦腔现代戏《铡刀下的红梅》移植于豫剧,作为庆祝建党百年的献礼剧于2021年创排并首演,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列入重点资金扶持项目。
  这部戏在创排时,团里特地从陕西戏曲研究院请来戏曲专业导演吴根邦老师,在新疆整整待了3个多月,从做道白、坐排,到下地排,为这部戏下了很大的工夫。当时在排练场,吴导亲自上阵给演员们示范、贯穿、熏陶、引导,以便演员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物。
  一开始李敏对于出演刘胡兰一角非常有信心,因为她曾演过《红灯记》的李铁梅,觉得这两个形象都是少年革命英雄,但吴导坐排完之后完全改变了她的想法,也让李敏重新认识了那个书本上、电影里不一样的刘胡兰。刘胡兰经历了亲人去世、村民叛变等形形色色的变故,性格是非常倔强的,认定的事情必须从头做到尾,也使她坚定不移地走上革命道路。扮演刘胡兰,李敏最大的感受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唱戏也一样,我会带着对秦腔的热爱不断坚守、传承下去。”
  采访结束前,李敏感慨,自己从小骨子里就热爱秦腔,真心希望秦腔能够拥有长久生命力,永不衰竭,但如何能更好地让秦腔在边疆地区传承和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便是人才引进。近年来乌鲁木齐市秦剧团和新疆自治区秦剧团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团里的老艺术家基本上都退休了,现在急需新鲜的血液。要是还没有新人融入到这个团队,几年后可能演一出本戏都困难。李敏表示,希望通过政府来搭建平台,比如“文化润疆”“文化援疆”等工程加快落地实施,让新疆和陕西、甘肃等地的秦腔艺术家们有一个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把内地的秦腔艺术带到边疆,让边疆的演员有机会到内地来充电、学习。她希望通过媒体呼吁,大力宣传,让一批热爱秦腔艺术的年轻人投身到这份事业中来,让秦腔事业继续在边疆大地开疆拓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刘青